一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上面是一段歌词,也是一个故事的引子。当故事发展到小和尚真的见到女人后,就出现了有味道的一幕:小和尚暗思惴,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当老和尚说这样的老虎最厉害后,故事就更有味道了,小和尚吓得赶紧就跑,一边跑一边奇怪:老虎已跑进我的心里来。
故事结束了,但它给人的回味并没有结束。
老和尚把女人比喻成老虎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小和尚躲开女人,避免犯色戒,起淫心。这与寺院的清规戒律有关,与和尚的修身养性有关。老和尚的做法合理。
小和尚青春年少,虽不谙情事,但情愫待开,见到女人自然会有身体上的生理反应。即使心里害怕“老虎”吃人,但还是自然感觉到了“模样挺可爱”,并且当然地“跑进我的心里来”。小和尚的做法合情。
显而易见,在这个时候,合情与合理对立成了矛盾。从两个矛盾的主体可以知道,其实就是老和尚与小和尚的矛盾。
二
下山一定会遇到女人,对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老和尚自然清楚。小和尚遇到女人后会如何反应老和尚并不清楚,因为小和尚并没有前科,也并不知道女人对于和尚意味着什么。在小和尚未遇见女人之前,他仍然认真遵守寺院的清规戒律,还是守规矩的小和尚;老和尚却预先告诫他,要远离女人。这里面耐人寻味。
老和尚的合理推测有这样几种可能:首先,认定小和尚有可能犯色戒,这叫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或者说两种可能都存在。提前打预防针没有什么不妥。其次,认定小和尚一定犯色戒。这样就不好说了,明知道徒弟会犯错仍然让其下山,老和尚需要承担责任。最后一种可能,认定小和尚是遵守规矩的好和尚,绝对不会犯戒。但明知不会犯戒却要告诫,老和尚是不是老糊涂了?这种可能性很小。
但是,不管如何分析,小和尚尚未见到女人,他心里自然尚没有“色”、“淫”的意念。而老和尚已经有了色与淫的意识,并把他自己的意识强加在了小和尚身上,然后用发展的眼光把意识发展成了行为,对小和尚进行教化。
小和尚冤枉。
三
小和尚青春年少,虽然尚不懂男女情事,但见到女人,自然的生理反应,当然会有“模样挺可爱”的感觉与意识。这说明小和尚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男人。而老和尚,日垂西山,既不再有青春冲动,更不会有跃马挺枪的能力,除了“想当年”的感慨外,能做的只能“意淫”之类的事情了。现在看到小和尚正是当打之年,如果能发乎情却不能止乎礼,在外与老虎偷偷做点什么,除了眼红,便是眼红,继续感叹:悔不当初......
小和尚下山化斋,老和尚除了交待“山下女人是老虎”之外,好像别的什么也没有做。面对小和尚合乎人之常情的可能,老和尚没有考虑打破常规,而是沿用传统办法对待。老和尚不能与时俱进,有可能与他守旧的思想有关,有可能与他年轻时是好和尚、未曾偷腥感觉吃亏,故而不肯改变常规。这些推测都有可能。
事实上,理应该顺乎情的要求,并对情有所引导。合理的规矩应该合乎情感的表达,不合理的约束一定会因为情感的需要而改变。老和尚无力去改变了,但在小和尚身上却有可能。这不,小和尚说:老虎已跑进我的心里来。
四
那么,我们当然可以把想象延伸下去,一定会发生这样的后续故事:
小和尚化斋回寺,老和尚自然会有训话。他闭目端坐:此次下山,可曾犯戒?
小和尚底气足:弟子牢记佛祖教诲,不敢犯戒。
老和尚一脸不屑:你已破谎戒。
小和尚不解。
老和尚问:山下可有女人?
小和尚:有。
老和尚:你可犯色戒?
小和尚:弟子不敢。
老和尚双目圆睁:谅你不敢;但你定有淫心!
小和尚顿时神情萎顿,面红耳赤,开始默默诵经。老和尚脸有怒色:你虽未犯色戒,只起淫心,故罚你日诵经百遍、担水百桶、劈柴百捆。
看着小和尚年轻健壮的背影,老和尚转身跪求佛祖:我愿日诵经千遍、担水千桶、劈柴千捆。
见佛祖默不做声,老和尚跌足长叹:若来生,再也不当这这鸟和尚!
五
“情理”一词,内含宽广。情在理先,理在情后。所有情的表达,都要以理为其后;所有理的规范,都应以情为其先。正所谓“发乎情止于礼(即理)”,而理的规范,则是“尽人情、近人性”。情合乎理、理合乎情,若能如此,则是真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