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互助县立足特色产业、开拓发展思路,想出来不少好办法如今,互助县养殖业欣欣向荣,旅游业蓬勃发展,“菜篮子”点面开花,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乡村振兴才有希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互助县立足特色产业、开拓发展思路,想出来不少好办法。如今,互助县养殖业欣欣向荣,旅游业蓬勃发展,“菜篮子”点面开花。
“一村一品”创特色
东山乡是互助县土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镇,村民家家户户有养殖传统,近年来,东山乡积极探索并推行“党支部 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农户”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一村一品”养殖业初具规模。
“‘合作社 农户 基地 电商’经营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线下生产、线上销售的发展模式。”东山乡大泉村的李庆花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她瞄准养殖优势,回村后成立了芬利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家禽出售禽蛋,合作社逐渐呈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离大泉村不远的岔尔沟村有丰富的草山资源,岔尔沟村建设肉牛养殖示范区,养殖规模100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户年均增收1万元。同时,利用肉牛所产生的粪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形成种养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循环产业链。
“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坚持抓好党建促振兴,以‘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转变传统思想,发展一批特色种养殖产业,提升了土地的使用效益,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东山乡党委书记李得胜说。
如今,“东山塞纳羊”、互助“八眉猪”等特色养殖品牌已成为东山乡壮大村集体经济、稳固农户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截至目前,互助县规模养殖场及合作社达到297家,养殖业助推乡村振兴,拓宽了富民路。
生态旅游添活力
“磨尔沟村以前可是有名的贫困村,村庄道路崎岖不平,村民生产生活困难,村集体经济薄弱。如今,产业扶贫到户,致富发展有路,村庄整洁,村民精神面貌明显改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军欣喜地说。
磨尔沟村的变化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磨尔沟村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强村富民的根本之策,立足山水林田湖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田园风光乡村旅游业。磨尔沟村启动生态旅游发展项目,村党支部以财政和社会资金扶持以及村民投资入股方式筹资3000余万元,用2年时间,把村子打造成了集智慧露营舱、青绣工坊、农业体验园区、高空滑索、惊险玻璃栈道、民俗展示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自2020年6月22日景区开园以来,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累计收入超过270万元,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实现6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全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400元增长至如今的1.3万元。
近年来,互助县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形成以土族故土园景区为引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2022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3.84万人次。
蔬菜产业稳收入
近日,互助县林川乡水洞村的600亩豆苗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处处是村民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豆苗的场景。
水洞村气候冷凉,以前,村里主要种植青稞、燕麦等饲料作物,村民没有其他收入,生活相对困难。
“互助县蔬菜中心与水洞村结对后,帮助村里发展豆苗、红菜薹等蔬菜产业,拓宽了村民致富的路子。”水洞村党支部书记雷多杰介绍。在上百亩的豆苗基地里,务工的多数是妇女。她们或者年龄太大,或者操劳家务无法外出务工,现在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上,党建引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雷多杰看在眼里,从年初的育苗、种植、管理到后期的采摘、加工、销售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蔬菜中心党支部全程跟进。仅2022年上半年,蔬菜中心党支部就通过支部共建、党员带动科技助农等主题活动为丹麻镇松德村、松多乡马营村等村进行种苗支持、技术指导、市场销售,引导村民通过蔬菜种植发家致富。
互助县主动融入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千亩设施农业基地2个、百亩设施基地8个,温棚总量3059栋。今年计划果蔬播种面积7.25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6.5万吨左右、总产值6.2亿元以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