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前,我还是想先整理一下思路,因为这几天想了很多事情。
有句话这样说:“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言下之意,是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好好生活。
虽然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大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喜欢“作死”的人,他们所“作过的”每一个今天,都是那些努力生活,但却不幸离世的人,所期待的下一个明天。
所以,不论你生活现状如何,都请好好珍惜。
前不久,我突然接到了一个令我震惊加意外的消息,从其他人那里得知,我的一个朋友意外去世了,由于身体突发异样,在急救车赶来时,他已经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因为是在工作的地方发生的意外,所以在他走之前,家人没能看他最后一眼,而他唯一留给家人的,也只有悲痛欲绝,听闻这个消息后,我也确实有点不敢相信。
细数我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是三十岁上下的人,用一个很流行的词形容,都是“精神小伙”,这个年纪的我们,似乎怎么也无法跟“死亡”一词联系起来,但事实就是事实。
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霸屏热搜的台湾艺人高以翔猝死事件。
2019年11月27日,台湾艺人高以翔在某卫视录制综艺节目时,突然晕倒,后因抢救无效,被证死亡。高以翔离世的消息,一时间冲上了热搜,他的离开,也给众多亲朋好友及无数粉丝心中留下无尽的痛。
也许从今以后,世上再无高以翔,但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王沥川”,即便如此,还是得接受人死不能复生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名人也好,素人也罢,一旦走完一生,总会给身边的人留下永世难忘的伤痛记忆,关于这一点,我在另一个朋友的朋友圈里,见识过很多次。
霍老师是我当初结婚时的婚礼策划师,接触过几次后,给我留下了热情开朗的印象,整个人总有满满的精气神,可就是这样一个总能给人阳光般温暖的人,却也有默默伤心的一面。
一次我在翻看朋友圈的时候,偶然发现霍老师发了很长的一段文字,大致内容是怀念他妈妈的,于是就点进了他的动态,才发现他写过很多关于他妈妈的动态长文,原来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故事。
霍老师每次发的关于妈妈的动态,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就是对已故妈妈的思念,说实话,每每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动态,心里就会莫名的安静,马上想到身边的亲人,想自己有没有多去陪伴。
“物是人非”这个词,确实刺痛了太多人的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然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但这人世间的所有别离,哪一宗不是尽显“不思量,自难忘”的伤感之情呢?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在他的著作《生命的品质》一书中这样写道: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的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确实,正如周国平先生在书中说的那样,现实中有一些人活的很复杂,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在活,而是为了一些欲望和光环在活,这样的人,活的不通透。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宽度的,我们总是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的拓展其宽度,让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也让我们生命的价值,尽可能的最大化。
于是我们一辈子都在奋斗,总想活出个样子,可是有的人,确实是活的越来越复杂了,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渐渐地迷失自我,总想头顶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光环。
但却不知许多光环之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愿意站在悬崖之巅去头顶光环,尽管可能粉身碎骨,也不惜生命之代价。
这样的人,已经不再是为生命而活,违背了生命的单纯,所以越活越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名利双收了,却反而觉得自己更累,有钱有地位的生活,反倒是没有了意义。
其实本该好好把握生命的宽度,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但无奈被欲望所束缚,白白浪费了生命的宽度空间,追名逐利偏离生命本位,不就是被一股子邪恶的欲望,蛊惑而成的吗?
我一直觉得,欲望是一个人最难把控的东西,其实欲望本无错,欲望可以让一个人大获成功,也可以让一个人跌入深渊,一得一失之间,皆为欲望左右之结果。
因欲望而跌入深渊的人,从不知足,所以只能享受贪婪带来的恶果,正如《道德经》里所警示的那样:
祸莫大于不知,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生最大的祸害,即为不知足,人生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因此将知足作为满足的人,才能获得长久的满足,“知足常乐”一词,便是出于此处。
而知足常乐者,亦才可更好地把握生命的宽度,不会将太多名利的东西,引入其生命,保持了生命原本的单纯,知足常乐的人,并非不需要物质的东西,而是他们明白,简单才是快乐。
正如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样,在每个人有限的生命里,值得追求的,不仅仅是名义,名利之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才更能将生命的宽度扩展开来。
不幸离世的那个朋友,生前一直做着他钟爱的事业,但却没有大富大贵,反倒是经常为了事业而废寝忘食,即便如此,他每天依旧充实。
《孝经·开宗明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中国古代伦理方面的经典著作,开篇即点明一个人爱惜自己身体的重要性,身体源自父母,若有毁伤,便是对父母的不孝。
站在伦理道德的高度去看,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自虐自残,这不仅是对自己身体的伤害,也是对父母感情的伤害,天底下绝不会有任何一个父母,忍心看到自己的子女伤害其身体。
按照《孝经》中的说法,随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便是对父母不敬,父母给予我们身体,是想让我们好好地爱惜它,保护身体的健康和完整,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来源于父母那里。
爱惜自己的身体,就等同于尊重父母,这不禁让我想起所听闻过的一些轻生案例,其中不乏一些年轻人选择轻生,本该是大好的青春年华,却因一念之差,过早的与这个世界说再见,实属可惜。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网站资料显示:精神障碍、身体疾病、自身情绪管理及性格缺陷、早期经历、人际关系及其他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均可能为导致一个人选择轻生的原因。
由此可见,对轻生者的积极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轻生者心理上的疏导,我个人认为,有些人之所以选择轻生,归根到底,是由于心结太重,难以解开。
一个人产生心结的原因,是由于深受自身及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个人需求受阻,因此在心里留下心结,心结太重又难以解开时,便会有人选择轻生。
但无论如何,选择轻生,终究是一种对生命、对父母、对自己、对他人都极端不负责的一种行为,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就遗憾的离开了,他们的内心真的很不甘。
而那些选择轻生的人,明明能够活得很好,也可以好好地欣赏世界,却也要选择离开,这对于那些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来说,多少有些不公平。
一个人离开了,最受打击的莫过于其家人,其实在生死面前,没有人愿意选择死亡,因为死亡带来的总是恐惧和不安,而这份恐惧和不安,更多的只会传递给自己的家人。
也许我们做不了向死而生的勇士,更不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即使我们再平凡,也应对生命充满敬畏,生命人人平等,不分贵贱,随意践踏,良心真的会痛。
好好活着,便是对生命的最好担当,一个人的健康平安,才是其一生最大的财富,因为这些东西是无价的,并非能以金钱所获取。
健康平安,同样也是家人最大的期望,敬畏生命,好好活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从古至今,人类对生命的渴望与探求从未停止,但与此同时,也常会感叹人生之短暂,就如同白驹过隙一般,忽然而已,懂得珍惜人生,学会珍爱生命,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临走之前,我的那位朋友多少还是带着点遗憾的,因为他所钟爱的事业还并未完成,人生也才刚刚走了不足一半,正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时刻,一起却戛然而止。
他的离开,尽管给家人带来无尽的哀痛,给朋友带来无比的震惊,但大家又不得不接受那样一个事实,或许他真的走了,再多的眼泪与挽留,都无法换来一个已逝生命的重生。
所谓的“来生再见”,大多是一句自我安慰,其实谁都明白,世上本无来生,只不过是我们太渴望生命的永久,也太害怕生命的逝去,才做此期许。
好好活着,才是对人生的最好珍惜,亦才是对生命的最好担当,虽然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而这一切的前提,唯有活着。
所以,那些还在浪费时间荒废人生,寻死觅活践踏生命,以及所谓的看破红尘随意轻生的人,都赶快醒醒吧,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对生命必有敬畏。
对生命常怀敬畏之心,尽责守护,如此才敢称之为,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