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墓位于偃师市山化镇汤泉村,它北倚邙山,南望洛河,墓长宽均为16米,墓前有明清石碑各一通。明碑为县令吕纯如撰写的“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碑高1.75米,宽0.60米,厚0.15米。清碑正中刻“福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为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太守张松孙和邑令汤毓倬所立,碑高1.45米,宽0.6米,厚0.17米。1996年,山化乡政府对颜真卿墓进行了整修,建立颜真卿纪念馆。国务委员陈俊生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著名作家吉学沛题写了“一代宗师”的条幅。颜真卿到底何许人也?
颜真卿(公元709年-785年),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曾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公;他研习书法,不断革新,开创了颜体楷书,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颜真卿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久居长安(今西安),他的墓怎么会在偃师的汤泉村呢?
配图、图文无关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腐败无能且毫无防备的唐朝军队根本无力抵抗,河北、山西各郡很快沦陷,只有颜真卿镇守的平原城(今太原)还控制在唐军手中。颜真卿临危不惧,阻断叛军南下之路,迫使叛军不能攻占潼关,威胁长安。
后来,在多方努力下,安史之乱最终平定,颜真卿被调回京师委以重任。唐德宗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蓄意谋反,颜真卿奉德宗之命,前往汝州劝降李希烈。颜真卿知道此去凶险,但仍毅然动身。途经洛阳时,他特意去看望了正在偃师做官的堂兄颜春卿,并不无伤感地说:“吾死之后,愿葬偃师。”
随后,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营中,大义凛然宣读圣旨,劝其投降,而李希烈则把颜真卿扣留,威逼利诱,想让他为已所用。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8月,在种种手段用尽后,见颜真卿仍不为所动,李希烈便派人将他缢杀了。噩耗传来,德宗和军民悲痛不已,他下召将颜真卿遗体运往长安厚葬,但当时兵荒马乱,交通不便,又时逢夏日,遗体难以久存,无法运往长安,再加上颜真卿之前也有遗言,愿葬偃师,于是请旨德宗,在遗体到达偃师后,选城南许庄村安葬。许庄本是小村,又为何安葬于此呢?
许庄村因在28年前安葬了许远(709年—757年),改名叫许庄。许远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召为睢阳太守。至德二年(757年)正月,遭安庆绪部将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以数千兵卒协力固守睢阳。坚持至十月,粮尽,罗雀掘鼠充饥。终因外援不至,城破被俘,送往洛阳。走到偃师时,叛军听说安庆绪在洛阳兵败后渡黄河北逃,于是就将许远就地杀害。叛军走后,村民将许远葬于村旁,村名改为许庄村,以示对许远的敬重。颜真卿和许远同为忠烈之臣,将颜真卿葬在许远墓旁是再合适不过了,许庄村因为又葬了颜真卿,再次改名许颜庄,但时间长了,人们就将村名简化为许庄村而沿用至今。那么,颜真卿墓怎么又迁葬汤泉了呢?
传说到了清朝,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经偃师,天色已晚,城门已关,又不便打扰百姓,他隐约看到有一间破茅舍,就住了进去。秀才平时文章写得很好,就是字写得有些拿不出手,对自己能否考中心里没底,翻来覆去睡不着。恍恍惚惚中他看有一老者为他讲解书法之道,并亲自写字给他看,老者写的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秀才顿时茅塞顿开,在拍案叫绝声中惊醒过来。他点灯展纸,回忆着梦中情景写起字来,果然笔艺大进。等到天明,他看到附近有座墓,走近看到残存的墓碑,发现是颜真卿墓,断定是颜公显灵。秀才看墓周围荒草森森,因为地处洼地,还有水淹的痕迹。秀才跪下磕头许愿说:“颜公啊,感谢你梦中指点,如果此去能金榜题名,我一定给您老人家栽松建殿,重修墓园。”等到考试时,秀才拿起笔来如有神助,笔力雄健,字体洋洋洒洒,颇具颜体风格,主考官被他的文采所吸引,更被他的一手好字所折服,点他高中榜首。凑巧的是,秀才后来当官的地方也是偃师。不过新官上任,政务繁忙,知县把许愿的事给忘了。
一天,知县正在午睡,看到几只蜜蜂在他头顶“嗡嗡”叫着,他心生烦恼,挥手想把蜜蜂赶走,但无论怎么赶,蜜蜂就是不走。知县只好起来,追着蜜蜂。蜜蜂带着知县,来到一座墓前。知县一看那墓,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就是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这时,蜜蜂不知从什么地方拖来一块红布,绕着墓飞了几圈,然后一直向北飞。知县又跟着蜜蜂,来到一个太师椅形状的山窝里,见蜜蜂把红布扔了下来,知县赶紧接住,只见上面写着“福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几个大字。知县醒后恍然大悟:该给颜鲁公迁坟修墓,以还初愿了。于是,知县亲自带人踏遍偃师地界,最终在北邙脚下蝎子寨找到了和梦境中一模一样的地方,择吉日隆重地把颜鲁公迁于此地安葬。这个知县就是汤毓倬,这个墓地就是今天的汤泉村颜真卿墓。
文/寇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