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猴”说起来不是戏,也是一种悲剧的象征,《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命运就像猴子的脖子被绳圈锁着,靠观众捧场,没有自由。
我们喜欢看猴戏,猴子越卖力,我们就感觉越开心。但是耍猴的那个人心里总是矛盾的,一方面看猴戏的人越开心自己挣得越多,另一方面猴子卖过了担心出事收不了场。
然而,猴子只是单纯地觉得自己的卖力耍宝是吸引看客的主要卖点,殊不知看客们在笑看耍宝的猴儿的同时,也在感叹耍猴人的技艺高超,无论猴儿闯下怎样的烂摊子,耍猴人总能完美地收拾,日子久了,耍猴人声名远播,看猴戏的人也越来越多,猴子却以为全是自己耍宝功劳,于是更加肆意妄为了。
史湘云曾穿过形似大圣的装扮,林黛玉还笑她是孙行者来了。如此看来,那她自己不就是一只“猴儿”么?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尚烧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
《红楼梦》里的诗词谜语有谶语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诗词谜语来判断史湘云的命运走向。
《红楼梦》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灯谜),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枝《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
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这一点不错,猴子是从野外捉来的,是从溪壑里捉来的,这是野外的,它离开野外以后,到红尘来游戏的。“真何趣”者,有什么趣味呢?让它带着帽子,穿着官服,沐猴如冠,这就是名,就是利,这是虚的。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后事终难继”,人家还不懂,为什么叫“后事终难继”?史湘云解释,耍猴的猴子哪一个不是剁了尾巴去的?把尾巴剁掉,这就是“后事难继”猴子被抓来卖艺耍猴儿。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涧溪旁,被人捕住后便离了山林,来到闹市,供人耍玩。
史湘云的灯谜其实正指代她自己的遭际,预示史湘云的命运,将如猴儿一样被人戏耍。
电视剧“八七版”《红楼梦》史湘云沦为船妓,好了歌注中的一句“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这正是史湘云“耍的猴儿谜”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