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城北之声”
这个春天,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盛开的杏花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就像这美景一样,因拉面经济而兴的化隆县,也因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而受到群众的一致点赞。
3月22日,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村长才让多杰家亲戚订婚,女方家没有收取三金贵重礼金,只收了1.2万元彩礼,给男方随了很多陪嫁物品,使男方家人及亲戚们的满意声充满了农家院。
化隆县乡亲们过去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娶媳妇要30万彩礼,办婚宴要4--5万元,让全县每年用于婚丧大操大办的财力近千万元。当地 “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
强化制度建设 开展移风易俗
2018年底,海东市出台《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丧嫁娶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陈规陋习,减轻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化隆县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化隆县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丧嫁娶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试行)》。全县362个行政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还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达6274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8个,共实现136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到今年年初共开展“文化惠民、助力脱贫”等各类文化活动456场次。
安达其哈村村长才让多杰说:“现在办婚事必须要向村红白理事会报备,按照《移风易俗》条例执行,双方给彩礼时必须拍照,杜绝私底下多给礼,婚前核查双方的身份证是否已满婚假年龄。这个政策解决了很多家庭矛盾,得到年轻人的拥护,也让老年人也可以安享晚年了。”
自开展移风移俗工作以来,化隆县共举办1918场次婚事,平均每场次8.99万元,每场次平均减少7.56万元,共减少1.45亿元;共举办其他喜事7730场次,平均每场次消费7162.5元,每场次平均减少0.87万元,共减少6725.5万元;共举办丧事3100场次,平均每场次消费24970元,每场次平均减少0.895万元,共减少2774.5万元。仅婚丧嫁娶和人情费为化隆县贫困群众减轻负担2.4亿元。
强化宣传引导 规范移风易俗
党政干部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环节。
全县17个乡镇都制定印发了《推进移风易俗活动方案》,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级组织和宗教界人士的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县辖362个村都已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和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群科镇43名镇干部、58名村“两委”干部、29名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33名宗教界人士郑重地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村民也积极签订“承诺书”,使村规民约知晓率全覆盖。
他们还充分利用宣传栏、微信、活动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内容。疫情防控期间制定《文明婚丧嫁娶倡议书》《文明新风进万家宣传册》,发放至全县农村各家各户,宣传文明的生活风尚。
强化典型引领 推进移风易俗
村民要“定心”,才能继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化隆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和各乡镇加大对农村居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监督力度,对出现“天价”彩礼、丧礼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通报曝光,并把移风易俗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融合,相互促进。
安达其哈村52岁的村民马索菲亚有子女两男两女的。13年前她儿子娶亲花了3万彩礼,女儿嫁人收了5千元彩礼,放到现在也是很大一笔花费。她说:“移风易俗工作对于经济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转变观念、减轻负担,真好呀!”
他们还充分利用“青海年·醉海东—化隆味”“千人共享幸福面暨最美化隆人表彰大会”时机,隆重表彰了巴燕镇下地滩村10个先进红白理事会、段生梅等20户“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典型,震动了乡村。
化隆县把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作为补齐“精神脱贫”短板的重要载体,改变了农民的精神状态,从而提升了乡村的文明程度。
来源:“文明西宁”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