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我的生活日记#我19岁那年拿着自己存好的钱计划去纹身我爸妈知道后差点把屋顶掀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父母不同意可是我还是决定坚持?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父母不同意可是我还是决定坚持
#翻开我的生活日记#
我19岁那年拿着自己存好的钱计划去纹身。我爸妈知道后差点把屋顶掀了。
其实我从一出生就知道我们家属于传统且严格的类型,我爸控制欲极强。但就在这种环境下,我慢慢还是发现,父母跟孩子一样,他们也在改变——父母的接受度是有弹性的,需要孩子不断去挑战。就像一开始孩子自己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认知,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断揉捏、塑造下,他才形成了自己的底线和边界。
从这个层面说,你把父母当成你的“对手”就行,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你们双方不断试探,长久制衡,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亲密关系。
那次纹身计划的后来,我爸暴怒、争吵过后,我没向他低头,我说你生气也没用,我决定就是决定了。
我爸这人有一个杀手锏,他每次发火都会来一句“以后我再也不给你钱了”。但滑稽的是,后来我发现这句话从来都没有应验。而我爸发的那些火,也不过是他作为一个守旧父辈的无稽暴怒和情绪考验。
什么叫情绪考验?就是你在做一个决定时,父母其实已经无数次在心里告诉自己他改变不了你,但还是百般阻挠层层设限,这就相当于帮你客观预设一些路障。如果你被语言的冷水泼醒了,如果你被情绪的怒火压倒了,那说明你自己打败了自己——本质上并不是你向父母认输,而是自己承认自己干不掉那些半路杀出的怪。
诚然,我们这一辈人从很多层面来说,永远追不上我们的父辈了。尤其是像我这种二胎家庭里的老二,父母已经大我将近四十岁,他们在自己时代里用最朴素的辛劳创造出天翻地覆的生活变化,我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替我父母感叹一句,真厉害啊。
但那又怎样呢。正是因为他们有过自己世界里的烟火,我们才更加知道,很多灿烂是不可复制的。就像父母一遍遍感叹当代人的物质条件优越,教育环境好,我们也不可能去花心思证明自己在他们当年那种困窘下同样自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虽然我们做子女的都有一种于心不忍,就是不舍得亲口告诉父母“你很多方法现在用不了了”。这种“说不出口”,是我们作为子女细微的慈悲。但是双方总归有一天都要承认,他给不了你永恒的答案。
那次关于纹身的争吵,我对我爸说,我的纹身位置在肩膀,我想露出的时候可以穿背心露出来,以后工作了我就正常穿短袖,不耽误;我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不会入伍也不会考公务员,受纹身影响的工作我都不会做,你就放心吧。
其实我爸也有纹身,十几岁的时候弄的,在小臂上。他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有很多正式场合是绝对不能露纹身的。我爸很后悔,四十多岁时有次跟一个重要领导吃饭,对方拿他的纹身打趣,实质上就是给他脸色。
后来,我没见我爸在夏天出门穿过一次短袖。
纹身反复去洗了几次,变成黑灰的疤痕。铁骨铮铮的男人,说洗纹身这玩意真疼,十几岁纹的时候我可是眼都没眨一下啊。
这事儿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一直记在心里。
当年我爸品尝过的屈辱,他自当不愿意让我再尝一次。
我把职业上的想法都说了一遍,我爸语气平和了一些。他说:“以后结婚呢,婚礼上你想顶着血红色的车轱辘印(我的纹身是个红色的雪花,我爸戏称车轱辘印)穿婚纱吗,你打算如何面对未来的婆家?”
我说,没事儿,婚礼办不办无所谓,纹身也不是遮不掉的东西,至于婆家……如果我将来要嫁的人和他的家庭,实在介意这巴掌大的纹身,那就算了,这婚不结就好了。
我爸没再说话。
后来我们安静地吃饭,过了好久,我爸又补了一句,反正我不允许你纹身啊。
语气已经非常平淡温和。
我知道,他不再阻挠我了。
其实父母所有的震怒,无非是想告诉孩子,你选择路无比艰辛,你能承担吗。
最终说服我爸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他从我的语气里听到了四十年前的他自己吗?是年轻人的坚定打动他了吗?
我想也不是。打动他的,应该是他突然发现,几十年后的年轻人在做一个看似荒谬、愚蠢的决定时,也不全是捂住双耳的偏执呢。
是他的女儿打算做点被很多人看不上的事儿,她自己实实在在明白这种“看不上”会产生,也干干脆脆地想好了将来如何去应对“看不上”。是这种坦荡的勇敢打动他了吧。
我没有问我爸那一刻为什么嘴上还说“我不允许”,也没有问我爸后来寒假里再看到我已有了纹身为什么不置可否。我知道有些说出口的话是假的,用来维持父辈的立场,有些没说出口的话是真的,用来默许当下世界年轻人已然形成的更坚硬的力量。
父母从我们出生就已经是父母了,他们比我们多的东西不一定叫经验,不一定叫方法论,更不可能是成功学。
据我观察,他们身上那种让“父母”形象得以巩固的东西,叫“惯性”。
父母的身份惯性往往让他们把比我们多活那几十年的状态贯彻到底,在子女到来之前,没有人质疑过。而他们乘着这股惯性带动我们,甚至毫无知觉地捆住我们。我们做子女的,不妨试着用力拦一下这股惯性,告诉父母:也不一定是这样的哦,你遇到我了,你可能要改变了哦。
关于“父母对我们的决定同不同意”这个话题的另一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良性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我们在力量上互相支撑,但我们在权利上,毫不占有。所以我们在做自己的决定时,“父母的同意”本就是一种不必存在的考量。
常见的“占有型关系”体现在哪里?情感上的高度粘合,不肯放手。
不说它对不对,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种占有是容易生出痛的。
父母与子女有法律、经济上的种种牵连,但唯独情感上,没有人能真正规定彼此要给对方多少爱。我这里说的爱,如果作出规定,就成了一种控制。
举个例子。
离婚率越来越高,在这里我不能劝阻婚姻双方不离婚,因为我作为旁观者没有这个权利。可如果旁观者变成这个家庭的孩子,离婚就变得罪不可恕。所有夫妻两个人之间的事,一旦涉及到孩子,必然变成混沌的、羞耻的、甚至是糟粕的种种——成年人之间的所有戒律和规则,敌不过孩子的哭泣。
然而总是要哭泣的。人的一生,难免浸染眼泪和告别。
所以在这种情感关系里,我劝子女早点剥离出来。父母除了是你的父母,他们也是独立的人。
再反过来。
父母如果理解我上面的例子,就知道自己对于孩子来说,同样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我们除了缔造了他的生命之外,还做了什么呢?
做了什么足够伟大到,可以来操控他的人生呢?什么都不足够。
你是否希望你处于情感纠纷时,你的孩子并不痛苦也不干涉?
你是否希望你在完成法定义务后,你的人生还有自己的时光?
所以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父母不同意”这个状语,它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把自己当成独立的人,你不必刻意去反叛他们的劝诫,也不必把他们的话当作无上法则。你听听就好了。
你有你自己的人生节奏,也给了你和父母双向的自由。
假若你做了跟父母反方向的决定,过了好多年,有一天忽然又觉得,哎呀,我不想走这条路了。
也没关系。这完全不代表你的路是错的,父母是对的,更不能说明你这几年的坚持都白做了。你走到哪都有哪的风景。
父母的烙印早就化成养料,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至于你到底怎么做,那才不是要紧的。人生漫长,真相也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