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五大发明
科举,英文翻译成公务员考试,早在十八世纪,伏尔泰就认为,中国自平民选择优秀人才为政府服务的方法很值得欧洲各国模仿。科举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其作用和影响大于火药和指南针,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前后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旨在选拔官吏,以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为其显著特征。“三公”原则是科举得以长存的合理内核,而今由各级公务员考试所取代,而全国统一高考是范围更广的坚实基础。
为国家选拔官员,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必定要拿正统的儒家学说做考试内容,借以训练莘莘学子习传儒家思想的基本功力,建构其意识形态。所以考生答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援引圣人之言和经典之义在写作。由此看来,科举是一种国家意志、圣人经典和考生思想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摄影 费永富
考试形式分为诗赋、经义和殿试对策,考察考生的文学才情、理论修养和实务能力。其中,论、策是以真学问为真经济。经济,即经邦济世。仅据《宋会要辑稿·亲试》所载太宗至仁宗二十七道殿试论题略作分析,政论则十居五六,经论乃十居三四,余为史论。策题则重在当世之务,兼及经史或特定事项。
02
考进士的试题
白居易(772-846),年轻时苦节读书,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庚辰科进士及第,名列第四,时年29岁。先来看看进士试题,策进士问五道,其第五道为:
问:纺绩之弊,出于女工。桑麻不甚加,而布帛日已贱,蚕织者劳焉。公议者知之,欲乎价平,其术安在?又仓廪之实,生于农亩。人有余则轻之,不足则重之,故岁一不登,则积食多竭。往年时雨愆候,宸慈轸怀,遣使振廪,分官贱粜,故得馁殍载活,麦禾载登,思我王度,金玉至矣。窃闻寿昌常平,今古称便,国朝典制,亦有斯仓。开元之二十四年,又于京师大置,贱则加价收籴,贵则终年出粜,所以时无艰食,亦无伤农。今者若官司上闻,追葺旧制,以时敛散,以均贵贱,其于美利,不亦多乎? 第五道。
这是一道经济学的题目,要求根据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现象之一,桑麻产量并未太多增加,而布帛价格已经一天比一天贱了,养蚕织布的女工又劳累得很。现象之二,人们在粮食有余时就看轻粮食,到不足时就看重粮食,所以年景一出现歉收,积储的粮食就大多吃光了。针对现象一,要使纺织业价格公平,具体办法在哪里?这是题目的第一问。
摄影 白航
针对现象二,皇上仁慈,开仓赈灾,并且根据寿昌创建常平仓的经验,国家也大量设置常平仓,粮食贱时就加价收购进来,贵时就全年低价卖出去,因此什么时候都不存在吃不饱的现象,也对农业生产没有妨害。如今要是官府衙门把它奏报给皇上,恢复并完善旧有的制度,按照年景买入售出,用来平抑粮价,这在美好有利等方面的益处,不也很多吗?这是第二问,假设要奏报皇上,怎么陈述“追葺旧制”将会带来哪些益处?有点像现在的作文题“如果你做市长,怎么向上级……”且看白居易是如何答题的。
03
白居易如何答题
白居易首先阐述人本主义思想,援引圣人的虚拟案例,借以提出两条论述路线:开源;节流。这相当于现在的材料作文,所以需要简约地引述材料:方今仓廪虚而农夫困,布帛贱而女工劳。扣住衣食两个方面,工整对仗,要言不烦。紧接着亮出自己的思想高度:依据我的观察,知道根本原因所在。
透过现象看本质,原因何呢?1.天地的运转化育并不永久固定,所以有一个丰收年就必定又有一个歉收年;2.布帛和粮食的出产具有限定,所以物品既有多余的时候又有不够的时候。两个原因是就“开源”而言的,按照天地运行规律,物产来源是有限度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古人“节流”的方法,敦促人们节俭使衣服够穿,致力于储备使粮食够吃,包括节俭、储备两个方面。然后拿大禹、商汤两个历史事实来印证,作为史鉴。
根据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人们设置了有利于天下的制度,它带来了什么益处呢?白居易首先回顾历史,返回到贞观时期的太平景象,既陈述历史成效,顺便拍了皇帝祖先的马屁。不过白居易是抓得住本质的天才,前面找到了“根源”,现在又把握住“关键”:寿昌所创设的常平仓才是关键。现今如果让皇上知晓,整顿好旧有的制度,督察官吏,做好监控。年景大丰收,就用高价购进粮食以利于农民;年景歉收,就用低价售出粮食以体恤百姓。
摄影 斯培光
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举措,显示出白居易干练的管理素养。日后在西湖里修白堤,就不仅仅是只会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人了。一旦把常平仓建设好,如果水灾旱灾,就可作为九年之蓄;如果战争爆发,就可提供三军的军粮。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益处,更重要的是可以调节好天时造成的丰收或歉收的年景,均衡万物化生的多余或不足的状况。……列举了这么多益处,大约可以说动皇上了。
接着,用市场流通和金融手段把第一个问题回答了:然而布帛价格低的情况,是由商业活动受阻塞而造成的呀!如果米麦足够食用,货币再流通起来,布帛价格的高低也就归于正常了。最后谦虚几句对考官表示尊重。
可见,科举并非是为了选拔背背儒家经典,抄抄四书五经的“文抄公”,而是要选拔既饱读诗书,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臣”。在这里,引经据典,一方面用以指导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经典也得接受实践的检验,常引常新,是正真经典的魅力所在。所以科举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科举的考试形式,最有名的是《八股文》。
为您链接
象思维(106)以意逆志
象思维(105)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