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也称为歌仔、笑歌(呱),是用潮汕方言说唱的歌词本子,主要流行于潮汕、闽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的潮人群体中。它曾是潮汕地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演唱,如今却不见踪迹。回顾潮州歌册从出现、鼎盛,再到如今濒危,可以看到一幕旧时潮汕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据学者考究,歌册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乾嘉年间,由唐朝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来。歌册大多是七个字一句,以潮汕话押韵,满是古风古韵。
由于古代私塾只培养预备考取功名的学生,潮汕人便创造出歌册来弥补女性的教育缺失。歌册演唱者基本是女性,历史学家称她是“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
古代的事情太遥远不可考,我们只回顾那个存在于爷爷奶奶记忆中的古旧潮汕。
潮州歌册在当年有多火呢?大概就如同现在年轻人刷短视频,不是每个人都爱看,但一定每个人都看过。
那时无论是在住宅庭院、房前屋后、村头树下,还是在田间地头、纱厂绣房、姿娘仔间,到处都能听到唱歌册的声音。凡是女性生活、劳作、休闲的场所,都是传唱歌册的舞台。
外婆说过,她当年痴迷唱歌册到一种程度,就连做饭的时候,灶台上都要放一本歌册,边炒菜边唱。
歌册是一种无伴奏说唱,纯靠押韵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被称为歌。加上字句追求优雅,夹杂着不少古文字。所以虽然大家都爱唱,但不是每个人都唱得好。
我的阿嬷(奶奶)在歌册界就表现一般,不能算一流歌手。我采访她的时候,她摇摇头并表示,歌词都忘光了。
歌册唱得好的人,成了村里的小明星,一开口身边就围着一群人,迷妹们都来学唱歌。虽然教歌册不收学费,但是有小粉丝们帮忙跑腿做家务,也算是享受了当代饭圈应援的同等福利。
02.歌册的传唱者多数是女性,不仅主唱者是女性,听唱的群体也是妇女儿童,小男孩会跟随年长的女性听唱歌册。不过男孩子长大后静不下来,加上不好意思扎在女人堆里,所以就很少参与了。
从学唱歌册的年龄来看,大多数女性是在20岁左右做姿娘仔时开始的,而且其唱歌册最痴迷的时期大都是在15至22 岁之间。
潮汕话中,“姿娘”一词代表女性,而未成年人一般称为“仔”,合起来“姿娘仔”就是女孩的意思。
说到歌册的传唱地点,就不得不提“姿娘仔间”了。
如果你去潮汕古村落参观,会发现潮汕村落的格局特别大,气势恢宏,但走进居民房屋内却显得逼仄,不宜居。由于大部分区域都被划分为广场(灰埕)、天井、厅堂等公共区域,剩下的住宅区非常紧凑。老厝内的村民,普遍住在十几平米的小格子里。
一户几口人加上猪和鸡鸭,都要挤在这个小房间。这种生活条件对青少年来说特别不方便,而且年轻人也更喜欢和同侪一起玩。村中有多余房间的人就贡献出空房给青少年住,顾名思义,单身女孩子住的房间就被叫做姿娘仔间。
姿娘仔间是潮汕奶奶辈的共同回忆,她们从十来岁就住进去,直到出嫁。
为了补贴家用,她们在姿娘仔间里边做钩花、抽纱、织苎等手工,边唱歌册。姿娘仔间里姐妹们的年龄参差不一,小的还不认识字,只能静静听着大姐姐们唱,在耳濡目染中,她们也渐渐学会歌唱。
等到姐姐们出嫁,同间的女孩就成为姐妹团,把新娘子送到新郎家,随行的嫁妆中,偶尔也会带上几本歌册。很快姿娘仔间又搬进来更小的姐妹,她们就带着后面搬进来的姐妹唱。这样,就完成了一轮传承。
超大的公共空间
03.看到上面说歌册的用来教育女性的,你一定会觉得歌册是无聊的说教课本,其实完全不是。歌册的主要作者是落第的秀才,失意的文人,甚至有账房先生、戏老爹(即潮剧的导演)、学校老师参加了创作。在市场化的潮流下,歌册作者创作了大量大家喜闻乐见的长篇史诗,既有历史故事改编,也有本土小说。我挑选三类作为介绍。
一类是歌颂美好爱情的主题,例如《临江楼》、《薛仁贵回寒窑》、《英台行嫁》等。在这些故事中,女性大胆地向封建礼教抗争,忠贞不屈,追求美好的爱情。《临江楼》中描写才子双福和佳人翠锦相遇的场景描写得非常传神:
身穿一领锦罗衣,手执白扇有一支。
貌如冠玉人堪爱,唇似朱红好威仪。
小姐金目看双福,双福在船不知因。
观前顾后举目望,江边一座高楼立。
观楼上有一佳人,醉眼斜目看小生。
……
一类是歌颂民族英雄的主题,例如《刘明珠》、《穆桂英挂帅》、《张庭芳》等。这些歌册的主角有男有女,他们通过各自的智慧能力保家卫国,成为潮汕儿女心目中的英雄。《张庭芳》中,文武双全的张庭芳在大殿上压倒金国使者:
廷芳读完在殿中,天子听了气昂昂。
斥骂蛮奴敢大胆,下国敢来欺上邦。
传旨两边武士知,将这番使押去宰。
武士当时欲动手,使者惊得魂飞西。
……
还有一类是是单纯数点历史故事,例如《百屏灯》、《百花名》等。这些歌册就如同三字经、幼学琼林,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启蒙。《百屏灯》细数了古代的一百个典故,用潮汕话诵读非常朗朗上口:
六屏点将杨延昭,七屏张飞战马超。
八屏孔明空城计,九屏李旦探凤娇。
十屏关爷过五关,十一昭君去和番。
十二赵云救阿斗,十三刘备取西川。
……
就如同历史小说一样,歌册的内容覆盖从宫廷到乡村,有快意恩仇也有儿女情长。不管什么主题,内容经常贯穿在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忠奸较量、惩恶扬善、争权夺利、平番御寇等等一系列的斗争中。故事精彩之余,也包含着很多人生道理、道德规范。精彩故事只是佐料,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歌册经久不衰的原因。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04.旧时潮汕乡村民间常常有这样的情景:每当夕阳西下,晚饭后,姿娘仔间或老厝内的天井就挤满了人,这些人都是邻居姐妹、大姆大婶、婆媳妯娌,有的把绣花规、刷纸架也搬来,边听唱,边干活,好不热闹。听到公子落难得救就宽心舒气;听到情郎与小姐相会就眉飞色舞;听到伤心处,一个个眼泪汪汪,低低哭诉之声可闻;听到奸贼恶计害人,一个个咬牙切齿,“短命无好死”之声四起;听到大团圆了,或恶人伏法了,大家喜上眉梢,尽兴而散。遇到长篇要分多册讲的故事,妇女们几乎无一遗漏,每晚必到,就像观看电视连续剧一般,生怕跟不上。
民国是潮州歌册发展最兴盛的时代,那时出版业有了质的飞跃,加上新学堂招收女学生,让女子识字率极大提高。认识字的女孩子就自发充当老师,以歌册作课本教同辈识字。没机会读书的女孩子则在歌册里面了解历史,接收文化,歌册的教育功能更加彰显。
有些自学能力强的人,就听别人唱歌后记下来,然后自己对比着歌册一个一个认字。所以现在潮汕地区有些老奶奶,虽然没上过学,但认得的字比受过高等教育的后辈还多。
歌册的流行也促进了歌册经济的发展。
那时的歌册可宝贵了,谁有一本歌册都要互相传阅,书店也开展了出租歌册的业务。
婚礼上也需要赞歌庆贺,于是媒婆伴娘纷纷变身专业歌手。
乞丐走街串巷乞讨的时候,如果能唱上几句歌仔,往往能得到更多施舍,有时候甚至还能喝上一碗白粥。
在抗日和革命的年代,歌册也曾被用来当作宣传工具。小时候我听奶奶唱过一些抗日歌曲,当时虽不太在意,但也记住几句,后来在研究歌册的论文中看见过这些歌词。
05.
文革时期,歌册被打为“四旧”,被完全禁止。
民兵挨家挨户搜查歌册、《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所有和旧文化有关的书籍,再统一焚烧。由于搜查之仔细,惩罚之严厉,村民噤若寒蝉,完全不敢在公共场合演唱,更不敢私藏歌册。
歌册不比通俗小说,消失一段时间后还总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备份,重新出版。歌册是一种小众文化,潮汕外的地方难以寻觅,烧了一本就少一本。歌册实体被彻底消灭之后,歌册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潮汕地区消亡。
人们只能不断重复脑海里记得的那点歌词,还不敢拼凑着写下来,怕留下罪证。加上饥饿和劳苦,生活朝不保夕,让人再也无力关注食物之外的事物。小孩子们听不到大人唱歌册,传承就渐渐断代。在新文化,新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古旧潮汕传统瓦解,歌册的生存土壤也不复存在了。后来,年轻的姑娘变成了母亲,再变成奶奶,记忆中的歌声也越来越远,直到不再有一点回响。
偶尔有老人想唱几句歌仔给孙子听,孙子很快就会没耐心听,留下老人家喃喃自语,仿佛说着梦话。不单单是歌册在消失,潮剧、讲古、大锣鼓等这些我们孩童时代喜闻乐见的娱乐,现在都记不起上次听到是什么时候了,那个古旧潮汕的帷幕已然落下。
曾经被诟病太过传统的潮汕人,也完全接上了现代文化潮流,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看不出半点不同。
如今四十岁以下的潮汕人,鲜有听说过潮州歌册的。我央求外婆凭着记忆给我表演一小段,外婆唱的是一段远古传说,从开天辟地细数到武王伐纣。有点像念书,但也能听出其中的押韵和节奏感,在别处从未听过这种说唱形式。对于我这个习惯当代流行音乐的后生仔来说,说不上动听,更谈不上吸引。
或许没有官方的干预,歌册艺术也会在21世纪式微。
06.
2008年,潮州歌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录项目名单。幸存的歌册被小心翼翼放进博物馆、图书馆古籍库里保护起来。六七十年前潮汕村子里,成群少女围绕着歌手聚精会神倾听的场景随风飘去。奶奶辈的集体回忆,从此被彻底封存,成为文化遗产。
2011年至2015年,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教授带队深入到歌册曾经流行的潮州、揭阳、汕头、汕尾四市,寻找民间歌手进行口述访谈,写成了《潮汕女性口述自传:潮州歌册》一书。
看了此书,才知道原来歌册对一些人的影响如此之深。至今时隔几十年,有些老阿姆还能随口背唱出几百几千字的段落来,对剧中人物之间关系及情节,更是一清二楚,滴水不漏。其中一位老奶奶说:“(我)整天唱来唱去,越唱越觉得有趣……(邻居)个个搬把椅子坐在旁边听。那时候整天嘻嘻哈哈,多好啊,要是一直那样不嫁不娶不变老就好!”
或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歌册只是一种被历史淘汰的民间艺术,没有市场了,最多作为历史冷知识了解一下,情感上同情一下。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来说,歌册是她们学习知识、了解文化、倾述情感的一面窗口,是旧时潮汕女性的集体浪漫情怀。
年轻人不爱听长辈唠叨,所以常常抱着手机“遁世”。殊不知这样也错过了许多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的机会,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故事没人听,也就随着记忆慢慢远去了。
正如史学大师钱穆竭力呼吁的,我们要对本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作为今日的新时代青年,是不是也可以听听爷爷奶奶讲的历史,对他们的浪漫情怀也抱有温情与敬意?
参考资料:
[1] 刘文菊. 潮州歌册的女性文化特质研究[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
[2] 刘文菊,陈俊华等. 潮汕女性口述自传:潮州歌册[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3] 陈友义. 潮州歌册:潮汕历史上独有的女子文化[J]
(本文首发于叶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