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贡献,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比人们意料更多的取决于心灵的生活。”——马丁杜加尔
在当今时代,李明启已经被公认为当之无愧的老戏骨。她在用灵魂演戏,甚至让人们误以为,角色里的灵魂已经与她融为一体。
李明启对生活的感知,是充盈的。过去丰富的经历,促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得以呈现。反派角色竟然也让她演到一定境界,以至于在生活中常常错认身份。
开启演戏生涯李明启生于贫困之家,机缘巧合下被一名苏联老师赏识,从此斩获戏剧大奖,一路高光无数。中途却因为一场大病,转而开始接触演戏。
24岁那年,《12次列车》成为她参演的第一部作品。在那之后,她并未充分利用热度,一直保有一丝理性,坚持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步伐。
或许任何仰慕虚名的人都懂得趁机而上,但她不是。哪怕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影片人物,她依旧保持本色。
要是机会给了其他人,可能早就已经开始疯狂接戏,让自己尽情享受观众的热捧,她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平平淡淡才是真,她就这样开启生活的新篇章,毫不犹豫地息影了。可以说,不慕荣华与虚名,是她一生的写照。一个年纪轻轻就打工养家的人,却不受演戏的高光诱惑,坚守本心,这实属不易。
也正是因为她对名气的淡然心态,使她在后来“臭名远扬”时,能够不被外界的排斥眼光所打击。
深陷反派困扰有才能不怕没有展示的机会,当李明启决定重续演艺辉煌的那一刻,大众的目光又投向了她。
她的演技的确出神入化,令人叹服不止,因为她让剧里的角色走进了现实生活。尤其是那些坏人角色,已经成了经典诠释。
《水浒传》里,王婆的坏人形象让人直呼难受,气愤的牙痒痒。《还珠格格》里,她饰演了容嬷嬷一角,那副坏到极致的嘴脸深入人心,至今人们依然无法逃脱剧里人物的束缚。
只要一看到李明启,一种坏印象便涌入心头,化作对她的冒犯与刻薄。甚至在她坐公交时还曾被拒绝,买菜时也被丢过鸡蛋。
重拾演艺,她的演技依旧精湛,却遭遇瓶颈。因为,她从此背上了“坏人”的恶名,往后余生,都要为剧里压根不存在的虚拟形象买单。
尤其是“容嬷嬷”这个名字,连其他导演都在现实生活里串了戏,下意识的将这三个字脱口而出。顶着剧里恶毒的身份,她却善良的没有一丝棱角。
在演用针扎紫薇的那一幕时,她生怕不小心造成误伤,自己用手指紧紧地顶着针尖。血流指尖,也阻挡不了她的敬业。坚持不去医治,不耽误正常的拍戏进度。贴心的为别人考虑,却从未考虑到自己,这就是李明启。
演戏时,她也绝不掺杂一丝虚情假意。需要真实演技效果的时候,她丝毫不怠慢。面对表达悔意的戏份,硬生生的往脸上拍巴掌。当今的小鲜肉,多少人会有如此这般的敬业之心呢?
演艺不落幕李明启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自从她后来决定扎根演艺事业起,便不断拓宽戏路,饰演了无数个角色。
她喜剧悲剧皆能驾驭,主角配角都愿意尝试。她以一副慈祥面善的笑颜,生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各个节目中,依然精气神十足,在铿锵有力的言语下,向观众传达着她的思想。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她便一定会走到最尽头,一直演戏到退休。她的魅力,在于一份执着,在于坚守到最后的工作态度。她将她的大部分生活,都投入到了演艺生涯。
这也得以解释,为什么成就了人民艺术家的身份。因为艺术,永远是她生活的主旋律。
如今,芳华逝去,李明启徒留一头白色银发。现在已然退休的她,曾经的那些佳作依旧被时不时翻出来欣赏。可以说,即便她不再演戏,她的演艺生涯永不落幕。因为她的作品,不论时间与空间,能源源不断的给观众带来影响。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明启投身艺术事业,已然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经典作品。作为老戏骨的演艺精神,也值得传颂。
因为坏人演的太好,她却承担了二十多年的骂名。这于她而言,铭刻着不公平的烙印。即便没有鲜花与掌声,也本该给这位老艺术家留一份尊重。
横冲直撞的流言蜚语,总会有一句让人倍感刺伤。世人应该摘除有色眼镜,不再将角色上升到演员本人,尊重艺术家为生命起舞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