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评价心学:王夫之现量观试释
王夫之评价心学:王夫之现量观试释
2024-06-30 06:49:59  作者:瘋癫範  网址:https://m.xinb2b.cn/sport/sbj388241.html

王船山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对明王朝失败的教训有着十分深刻的思考,作为明朝的遗臣,他在进入清代之后,在政治上很难也不愿再有所作为,但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并没有停止,他站在总结政治经验的立场上,潜心于做学问。他游走于儒、道、佛之间,不仅深入地精研孔孟之学,非常投入地探索老庄之道,而且,还多与僧人交往,对佛学深入钻研,并能兼容佛学。他积极阐发宋明理学的思想,将佛学与理学结合起来,吸取法相宗的思想,以其创造性的观点来阐述关于“识”的新理论。

王夫之评价心学:王夫之现量观试释(1)

王夫之

王夫之对于法相唯识论贡献很大,他的理论是近代哲学思想中的亮点,是很值得重视的,他对于现量观的分析和阐释,非常深刻,至今仍是很值得探索和诠释的。

王夫之是近代具有深刻理论的哲学家,又是真正对佛学有深入研究的内行理论家。他的法相唯识论代表了当时佛教哲学的最高理论水平,是唐以后唯识学研究的新的理论高峰。梁启超曾说:“晚清思想家有一伏流,曰佛学。前清佛学极衰微,高僧已不多,即有,亦于思想界无关系。其在居士中,清初王夫之颇治相宗,然非其专好。”(《清代学术概论》)虽然说,与王夫之的这个哲学思想体系相比较,他的佛学研究并不能算是大的亮点,但他对于相宗唯识论的阐发绝对可以说是为往圣继绝学的理论靓点,他不仅开近代法相唯识学研究之先河,而且很有理论创见。

王夫之评价心学:王夫之现量观试释(2)

船山遗书

王夫之著有《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赞》和《相宗络索》等佛学文著,而《相宗络索》是王夫之的佛学代表作,也是近代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引导性的理论篇章。《相宗络索》分二十三节,即:八识、九缘、四缘、十二支、三境、三量、三性、见分三性、五位唯识、二障、四分、五受、三界九地、三有身、二类生死、六位心所、六识五种、八识十证、八识三藏、八识所熏四义、七识能熏四义、邪见五种、八识转四智次第、八识转成四智。

《相宗络索》是一篇非常抽象而含义丰富的佛学论文,它以佛学概念或范畴为目,以法相唯识论的基本理论为纲,梳理了法相唯识论的基本的思想脉络。而“现量”观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

何为“现量”呢?王夫之首先指出:

“量者,识所显著之相。因区画前境,为其所知之封域也。境立于内,量规于外。前五以所照之境为量,第六以计度所及为量,第七以所执为量。”(《相宗络索》)

通常,“量”指的是计量、数量,引申指衡量事物之尺度或标准。而在佛教哲学中,“量”用来指分辨知识真伪的准绳,后来,又引申为认知活动或认知而得到的知识。也就是说,认知的来源、形式、方法和内容等,都以“量”来表示。

“量”在梵文里称为“波罗马那(Pramana)”。公元前5—4世纪,印度哲学佛教的尼耶也派推进了“量理学说”,对“量”作了比较确定的解释,以“量”来表示认识,后来,《正理经》提出了比较确定的表述,认为“能知的主观由之而知对象为量”的观点,用以指认知的知识来源和认知方法。作为佛教哲学范畴,“量”包含四方面内容:其一为“量者”,主要指认知主体;其二为“所量”,主要指认知对象;其三为“量果”,主要指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结合的结果;其四为“称量”,主要指认知方法。

“量者”乃是欲识知所显示之“相”,为的是区分认知之境相,识别认知之范围。而“所量”只有以“现量”和“比量”去理解,而所谓的“声教量”与“譬喻量”皆乃假名,非是真实量。“所量”所指向的是两相,即自相与共相。

陈那说:“所量惟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缘自相之有境心即现量,现量以自相为所见境故。缘共相之有境心即比量,比量以共相为所见境故。除自相、共相外,更无余相为所量故。”(陈那《集量论·现量品》)

所量指向自相时便是现量,现量以认知对象是自相;所量指向共相时是比量,比量的认知对象是共相。也就是说,当认知主体以个别性、特别性方面去认知对象时,认知对象所显现的是具体特征,是自相;而当认知主体一般性、共同性去认知对象时,认知对象所展现的便是共性特征。

可是,关于“量论”,佛学理论中有“四量说”,即除了“现量”“比量”之外,还有“譬喻量”和“声量”,那么,为何说除“现量”“比量”外,“更无余相为所量”?为何说“声教量”“譬喻量”等皆为假名,非真实量呢?

其实,“量”取决于“相”,或者说,“量”生于“相”,因为“相”只有“自相”“共相”两种,所以,认识、甄别事物的量自然也就只有“现量”和“比量”。而“现量”即是以“自相”(“各附己体”的个别性、殊特性)为所“量”(认识对象);“比量”即是以“共相”(“通在诸法”的共性、一般性)为所“量”。个性与共性是根本,而所谓“声量”“譬喻量”是从属的,不必列为真实量。

世亲就认为只有“现量”和“比量”,他说:“由彼境义生识是现量”,“观不相离境义所知是为比量”。(参看陈那《集量论》所引的世亲《论轨》)

说白了,现量的认识对象是自相,比量的认识对象是共相。

而在王夫之的哲学理论中,“量”就是“相”,他把“相”理解为“由识所显现之相”。同时,他认为,“量”是受境相所限制的,即“为其所知之封域”。在佛家视野里,“量”(认知对象)为“识”之变现,是外在的尺度,而“境”是内心自我所显现的幻相,所以说“境立于内”。与之对应,“量规于外”,“量”以外在尺度来衡量“识”的程度。其实,“量”规于外只是表面的,是“识”的变现,而心外无物,真正的尺度还在心里,所以,“量”实质上也是“立于内”的。王夫之把“量”与“相”看成是相通的,显然是为了突出“量”作为规范的作用。

王夫之根据“量”的主体的不同分成三类“量”:第一是“五相之量”,即由眼、耳、鼻、舌、身“五识”与色、声、嗅、味、触“五境”结合而成的五类量(陈那称之为“五根现量”);第二是“比量”,即由意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之外的“第六识”来恒思审量的“量”;第三是“非量”,“第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第七识以执着为量,所见非真实,故称非量;而第八识是以阿赖耶识本身为认识对象,没有对境,“本等昭昭灵灵,可以识知一切者,本是真如之智”,“即如来藏”,所以,没有量。这即是说,第八识生成一切的本体,非任何尺度所能衡量,非任何规范所能“封域”,既无现量,更无比量,因而没有量。

王夫之以瑜伽三量来阐述现量、比量和非量,这种观点与无著所说的“三量”,与世亲、陈那的“二量”都不一样,他更重视“量”“相”的统一,但同样都突出了“非量”的重要性。

王夫之评价心学:王夫之现量观试释(3)

王船山故居

当然,王夫之的“量论”是继承了陈那《集量论》的基本精神的,他对佛学的“量论”作了发挥。王夫之说:

“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参看《相宗络索》)

这就是说,现有三义,一是现在义,在时间上不涉过去;二是现成义,不依思虑而不假造作;三是显现真实义,即绝对真实的自性的显现。

不难看出,王夫之这是对陈那“量论”的发挥。

陈那强调了“现量”的三个要素,即无分别、不迷乱、现现别转各自缘相,他说:“谓若有智于色境等,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理门论》)所谓的“无分别”,就是不依赖任何思维活动,超越语言概念,纯用感觉;所谓的“不迷乱”,就是指不被错觉、幻觉所误,保持正智;所谓的“现现别转各自缘相”,主要是强调各种感觉器官与认知对象保持特定关系,不混淆、不错乱。如眼根观色相,耳根听声相等。

陈那关于“现量”的这三个要素被王夫之概括为现在、现成、真实。接着,王夫之对“现量”同各“识”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他说:

“前五于尘境与根合时,即时如实觉知,是现在本等色法,不待忖度,更无疑妄,纯是此量。第六唯于定中独头意识,细细研究,极略极徊色法,乃真实理,一分是现量;又同时意识于前五和合,觉了实法,亦是一分现量。第七所执非理,无此量。第八本即如来藏,现量不立,何况比非?故颂但言性,不言境量。”(《相宗络索》)

这即是说,前五根结合前五尘境所生之识,都是真实知觉,不假忖度,不加分别的本等色法,所感觉到的是事物的本色,是纯直觉的结果,所获即纯现量。

第六识是意根与法境契合,是“觉了实法”,除审思比度的思维比量之外,于“定”中亦能直观外境,知“真实理”。第六根的重点在于审思比度。它似比量,实为非量。

第七识为遍计所执而生之识,“所执非理”,是一切虚妄、错觉的根源。即“情有、理无之妄想,执为我所,坚自印持”(王夫之语),因此既无现量,也无比量,只有非量。

第八识是“但言性,不言境量”,既无现量,更无比量,是绝对至上的存在,如来藏,所以非“境”,没有量。

法相唯识的核心理念是“唯识无境”,而要证成这一命题,需重视“根尘生识”,根与法境是因缘和合的,“根”“识”互动,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境”相合生起“六识”,一根一境有特殊联系,“现现别转,各自缘相”。

当然,佛教所追求的终究是有限世界之外的彼岸世界,所以,“量论”的实质是超越言象的“意”,是以直觉、悟来作为“根”“境”之间的连接环节的。所谓的“不落言诠”“于相离相”、“于念离无念”,其实可以看成是“得意忘象”的升华。比如,陈那认为,圣教量既可为现量直接获得,也可借比量而实现,他指提现量和比量,不立圣教量,注重的也就是“唯识无境”。王夫之的现量观与此是统一的,只是,王夫之发挥得更充分,他指出:

“现量乃圆成实性显现影子,然犹非实性本量;比量是依他起性所成;非量是遍计妄性。《瑜伽》论三量外,有至教量……即以所闻至教为己识量。此量从根入,与意识和合而成,以三量所摄。若因闻至教,觉悟己性真实,与教契合,即现量;若从言句文身,思量比度,遮非显是,即属比量;若即着文句,起颠倒想,建立非法之法,即属非量。”(《相宗络索》)

王夫之将“量”分为现、比、非三种(“亦三量所摄”),强调以现量直接体悟唯识真性,但他认为现量并非圆成实性本身,而是圆成实性的影子,其宗旨仍在“识得本心,便可成佛”。

王夫之《相宗络索》对相宗的概念重新进行阐释,以“现量论”来发挥因明学的思想,对陈那等的“量论”作了更富有哲理性的发挥和更细致的分析,其对佛教哲学认知体悟方式的探索是很值得重视的。

  • 四季常开的紫色小花(走进人心的紫色小花)
  • 2024-07-01走进人心的紫色小花紫色,代表高贵、典雅、神秘和尊严等,是很多人喜欢的颜色春天,路边、公园的不起眼角落处处可见紫色小花,如早春的紫花地丁、三色堇、针叶天蓝绣球和二月兰,之后的风信子和马蔺,暮春的白头翁和鸢尾,形态各异在这。
  • 毛孔里的脂肪粒怎么处理(毛孔里有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呢)
  • 2024-07-01毛孔里有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呢咱们知道了白头,也即是粉刺,本来这些鳞次栉比的小疙瘩也叫油脂粒那何为油脂粒呢?本来所谓的油脂粒即是指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巨细,看起来像...本来所谓的油脂粒即是指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
  • 贵州古代叫什么(贵州介绍)
  • 2024-07-01贵州介绍贵州古代叫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春秋以前,贵州属于荆楚之地,战国后期,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三国时期属刘备蜀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贵州,简称“黔”或“贵”,是。
  • excel转pdf表格不全怎么处理(Excel转成PDF后显示不全要怎么办)
  • 2024-07-01Excel转成PDF后显示不全要怎么办我们一般在用表格做好数据汇总统计后,为了防止被改动,一般都会将Excel转换成PDF后再保存或传阅等,但也经常会遇到转换后的PDF内容显示不全,多页等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也许就比较好。
  • 假饵钓鲈鱼正确手法(学会用这种拟饵)
  • 2024-07-01学会用这种拟饵点击上方蓝字,愿者鲈鱼作为很多人都喜欢钓的一类鱼,某些时候,我们已经等候了很久,我们在近岸处却连幼鱼的身影都无法看到,似乎它们使用某种神奇的魔法消失了一般难道这些鱼不饿么?它们都去哪儿了呢?如果一个钓。
  • 石硫合剂和自己熬的哪个好(老掉牙的石硫合剂)
  • 2024-07-01老掉牙的石硫合剂农民自己熬制石硫合剂2、怎么熬制出高质量的石硫合剂呢1、石硫合剂的熬制配方选料常用的配料比是:优质生石灰︰细硫磺粉︰水=1︰2︰13(加水13中间熬制过程中不用再加水)有人反映这几年石硫合剂熬制后打的。
  • 家长防控承诺书(福娃小课堂父母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 2024-07-01福娃小课堂父母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明确了家庭责任,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者,国家和全社会给予家庭教育以支持《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第四条。
  • 雍正皇帝死因解密(雍正临终遗命不得处死曾静)
  • 2024-07-01雍正临终遗命不得处死曾静雍正,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刻薄寡恩、阴鸷残忍、权力欲极强;而在另一方面,他励精图治,敢于向利益集团开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改革家一生之中,雍正树敌无数,上至皇亲国戚,中至满汉官僚,下至民。
  • 暴恐处突演练小结(内江一中举行迎大庆保平安)
  • 2024-07-01内江一中举行迎大庆保平安四川新闻网内江10月3日讯(蒋仲文门健生)为提高处置校园突发暴力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强学校防恐工作,平安喜庆迎国庆,9月27日上午,内江一中保卫科组织安保人员和学校应急队伍在校大门口举行防恐演练活动内江。
  • 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简短却震撼的七个爱情故事)
  • 2024-07-01简短却震撼的七个爱情故事七个故事能讲出多少爱?☆拿走钥匙☆他在火车上遇见了她他坐在她对面他是个画家他一直在画她,当他给她素描时,他们知道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两周后,她认定他是她一生的挚爱那一年,她成了新娘,就像实现了一个梦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