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事件过去12年了,国产奶粉背负的耻辱尚未完全洗清,“大头娃娃”却再次出现,这次的问题不是直接的“奶粉造假”,而是“把固体饮料当婴儿奶粉推销,严重误导家长”,性质仍然极其恶劣、令人发指。
配方奶、配方粉、巴氏奶、复原乳、调制乳……五花八门的叫法,普通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叫“奶粉”的不一定是真奶粉,号称“牛奶”的不一定都是纯牛奶,也很可能是固体/液体饮料。我们一起来看看牛奶/奶粉界的“李鬼套路”。
避免上当的核心做法:商家宣传什么不重要,一定要看包装上的“产品种类”和“配料表”!
注意!以下所有产品配方以市场上的主流商品包装上的配方表为例,无法覆盖所有该类别产品。
不少人觉得“现挤牛奶”最好,无污染、无添加,其实不然。“现挤牛奶”可能含有大肠杆菌、弧形杆菌、布鲁氏菌等在内的近百种致病菌,就算煮沸,也难以消除细菌已经产生的毒素,所以“现挤牛奶”的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无论是低温保存的“巴氏奶”还是常温保存的“纯牛奶”,原材料都是生牛乳,营养价值和“现挤牛奶”差不多,而且经过科学杀菌处理,饮用起来更安全。
在超市的牛奶货架上,除了巴氏奶、纯牛奶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加“料”奶,它们属于什么种类?
一般鲜牛奶、纯牛奶的原料100%为生牛乳,而调制乳则要求生牛乳(或复原乳)所占比例在80%以上,可以添加其他原料、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等。市面上也有很多“高钙奶”、“谷物奶”、“果物奶”、“早餐奶”都属于“调制乳”。细看产品包装上的类别就能发现。
旺仔牛奶也是调制乳,不过原料不是生牛乳而是“复原乳”。“复原乳”又称“还原乳”,简单理解就是“往浓缩奶/奶粉里加水调制而成”,由于两次高温加工,相比鲜牛奶和纯牛奶而言,部分营养价值会有流失,但牛奶中的钙和蛋白质还在。
旺仔牛奶被有些家长认作为饮料,但其实它所含的复原乳超过80%,按标准旺仔牛奶属于“调制乳”。我国法规要求产品说明表上需明确写清类别,为核实旺仔牛奶的类别,编辑们还专门去楼下买了几罐,有实拍为证:
旺仔牛奶属于调制乳,那跟它差不多的各种香蕉牛奶、草莓牛奶、哈密瓜牛奶、核桃牛奶是不是也属于调制乳呢?答:真不一定!有些就是饮料。
调制乳里,生牛乳(或复元乳)占比还在80%以上,但“含乳饮料”可是连80%都没有达到,很多饮料里加点牛奶,就只是“借个奶味儿”,所以,商家宣传什么不重要,一定要看包装上的“产品种类”和“配料表”!我们在搜集资料时也发现,多款知名的“早餐奶”、“核桃奶”其实都是饮料,但不细看的话,仅从名称上是很难判断的。
说完了几种常见的“牛奶”相关产品,我们再来看看“酸奶”。坦白来讲,所谓的“酸奶”并不比牛奶中的弯弯绕绕少。
纯粹的“酸奶(或酸乳)”是在奶/奶粉中接种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进行乳酸发酵制成的凝乳状产品,“发酵乳”可以用其他菌种发酵。
如果冠以“风味”,如“风味酸奶”、“风味发酵乳”,就意味着“酸奶”和“发酵乳”的“纯度”下降,奶/奶粉在用料的占比虽然不低于80%,但同时会添加糖、食品添加剂等成分。如果用料中奶/奶粉低于80%了呢?基本是饮料,就算加入各类“菌”,也是饮料,小心喝多了糖分超标,反而不能减肥。
在此我们提醒大家,请不要以“浓稠度”来判断,看包装上的“产品种类”和“配料表”才是王道,因为有一种添加剂叫“增稠剂”。
介绍了牛奶和奶粉相关的产品,我们回归“奶粉”。就先以此次湖南郴州“大头娃娃”事件中所谓的“配方粉”为例。
答案不难选,这个所谓的“倍氨敏”就是“蛋白固体饮料”,完全达不到宝宝成长所需的营养供给标准,倍氨敏的推销员声称其专门为有特殊紊乱或患有疾病的婴儿食用,然而这些婴儿本该食用的是特医奶粉。
特医奶粉、婴儿配方奶粉、蛋白固体饮料究竟有什么区别?四象参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了简要总结:
所以,拿“蛋白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可别糟蹋人家真正的“特医奶粉”了!
这次的“大头娃娃”事件让我们再次看到“商家宣传”和“实际产品”之间的差异可以有多大,大到突破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事实再次证明仅靠商家自己的“良知”是守不住食品安全这条底线,还是应该明确立法规定,加大对此类事件的查处力度。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再次呼吁大家:商家宣传什么不重要,一定要看包装上的“产品种类”和“配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