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结局真的好吗?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著小说和老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都看过。
时隔多年,剧情真的有些忘了。但貌似不是这样的“大团圆结局”。
有些过于诗意和理想化,而略显刻意。
一列飞驰而过的列车,一群看似不相干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牵涉到一件陈年旧案,结果却是每个人都与被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设定太过庞杂,并且戏剧化。
尤其是最后波罗的解密时刻,13个人坐在幽暗隧道内的长型桌子旁,那画面像极了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这是一次案情的剖析,也是一次人性的审判。
结尾处,波罗对于犯罪的放过,有些三观不正!
“这里面没有杀人犯,只有人需要重生”
这当真是“法律远远不够,正义无处安放”吗?
蓝雨星城真的不敢苟同!
这样一来,波罗岂不成了共犯甚至帮凶?
十三个嫌疑人,十二处刀伤
被谋杀的被害人是当年案件的嫌疑人,约翰尼德普;
看似浪荡的贵妇,是前案被绑架者的外婆,米歇尔·菲佛;
老公主(朱迪·丹奇)和她的女仆,分别是前案受害人的教母和厨娘;
外国伯爵夫妻,妻子是前案被绑架者的妹妹;
老年仆人,是前案受害人家中的管家;
黑人医生,是前案受害家庭男主人的朋友;
家庭教师玛丽,是前案受害人家中的女秘书;
被谋杀的商人的助手,是办理前案的检察官之子;
冒充教授的男子,是办理前案的警察,威廉姆·达福;
美丽女佣,是前案受害人家中的保姆,佩妮洛普·克鲁兹;
列车员,是前案受害人家中被诬陷女佣的弟弟;
买卖汽车的商人,是前案受害人家中的司机。
14个当事人,除去死者自己,共有13个嫌疑人,而死者被砍了12刀。
这倒是个悬念!
电影一开始就用看似闲散的叙事在交代每个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性格:每个人都带着目的,每个人都有隐秘,每个人也都有不为人知的罪恶。
这部戏其实说白了就是在看明星和演技,因为故事早已熟知,结局早已明了,看的就是一众大咖演员如何用演技推进剧情、引人入胜。
十个问题,十条线索
制服上的纽扣
红色的睡衣
定格的手表
被砍的12刀
白色高级丝巾
未燃尽的恐吓信
咖啡中的安定剂
丢失的账本和财物
密室杀人
是一人谋杀还是多人参与?
PS:
案发时还有波罗在现场破案时,采用头顶高处的俯视视角,这个镜头语言很有意思,好像幽灵在暗中窥探,又好比是上帝视角洞察一切。
而真实的谋杀现场采用黑白无声的影像反映,将一出残忍的谋杀变成一出默剧。
波罗就像柯南一样,到哪哪死人。
而且总是无处不在,总能在不经意间探听和观察到蛛丝马迹。
这一版里特意强化了他的幽默、可爱,喜欢美食等特点。
作者:蓝雨星城(独立影评人、电视评论人)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有合作、约稿意向请发邮件:xiaocaoshui@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