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是闻名世界的度假胜地。
作为中国古代的附属国之一,泰国旧称暹罗,在元代向朝廷称臣,每年按例缴纳朝贡;上世纪初期,中国正遭受战乱,许多沿海地区人民纷纷前往泰国避难。
据统计,目前泰国有900万华人,占总人口14%。中泰两国交往渊远流长,泰国也长时间受中原文化影响。当你走在曼谷的大街上,会发现很多泰国人都会说几句中文。
泰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政府机构和皇室并存。现任泰国国王拉玛十世玛哈·哇集拉隆功,是曼谷王朝的第10任国王,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叫"郑冕"。
事实上,曼谷王朝的每一位国王都有一个独立的中文名,且都姓"郑"。这个姓氏不是音译,就是中华文化百家姓中的"郑"。
泰国王室并非华人后裔,却拥有中文姓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238年,暹罗正式依附元朝,但元朝政府并没有给予暹罗任何军事支持和保护,到了清朝亦是如此。当时泰国正值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执政政府毫无作为,军阀之间相互征讨,百姓苦不堪言。
邻国缅甸借暹罗内战之机乘虚而入,调动军队发起侵略。缅甸军在暹罗境内大肆屠杀居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还对暹罗人进行奴化教育,逼迫他们摒弃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正当暹罗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一位名叫郑昭的救世英雄横空出世。郑昭是第二代华裔移民,他的父亲郑镛是地地道道的潮汕人,于雍正年间下南洋来到暹罗经商,发迹后花钱捐了个官位,和当地一位名叫"诺央"的华裔贵族之女结婚,生下了郑昭。
郑昭自小聪明绝顶,是官家子弟中出了名的天才。时任宰相的拍耶节悉见他前途无量,便收他为义子,并帮他改名"信",在泰语中有"无价之宝"的含义。
郑信出身官宦世家,加上权臣义父的加持,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国王的贴身侍卫,之后更是飞黄腾达,成为权倾朝野的军事长官。
目睹了外来侵略者的种种暴行,郑信义愤填膺,决心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王城被攻破时,他仅带了500人出逃,计划以东海岸为据地,不断向周围扩张。
他迅速集结当地的青壮年男子,很快就将部队发展到了5000人的规模。由于缅甸军人多势众,郑信首先带领部下一路南下,消灭零零散散的小军阀,并于行军途中不断扩大部队。
收复南面后,郑信率领大军一路北上,直捣缅甸军大本营。当时缅甸主力军正在和清朝交战,两边顾及不暇,结果溃不成军,瞬间被击破。
在之后的5年内,缅甸国王又多次派遣军队攻打暹罗,皆被郑信击退。郑信统一了暹罗各部,奠定了暹罗的基本版图,因此自立为王,建立吞武里王朝。
鉴于郑信抗击外来侵略者有功,泰国人尊称他为"吞武里大帝",并将他列为泰国五大皇帝首位。值得一提的是,郑信是首位在海外称帝的华人。
郑信即位后,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他启用国库,免费向灾民发放粮食和生活用品,并鼓励华人来暹罗定居。
此外,他还三番五次向清朝政府请求封号,但因为还有2位阿瑜陀耶的王子流亡在外,所以乾隆并没有立即兑现册封的承诺。
为了打击官员贪污腐败现象,郑信大力整顿官场风气,对受贿之人处以极刑。这一举措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却影响了达官贵人的利益,所以郑信和贵族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
加上郑信晚年沉迷佛教,整日浸淫在吃斋念佛中,完全不理朝政,执政政府后期公信力直线下滑,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百姓也怨声载道。
扎克里是郑信的发小,二人曾同为宫中侍卫,成年后一起去寺庙进修。郑信对此人十分信任,主动将妹妹许配给他,并把女儿送给他当妾室。
可扎克里是忘恩负义之人,见郑信逐渐失去民心,便暗中将他杀死,重新建立了曼谷王朝,封自己为拉玛一世。
虽然清政府没有给予暹罗太多红利,但名义上还是得对暹罗负责的。扎克里暗杀国王上位一事违背伦理道德,如果传到了朝廷,势必受到处罚。
为了瞒天过海,扎克里想了个法子:更名为郑华,谎称自己是郑信之子,因父亲病故即位。"天高皇帝远",乾隆远在中原,根本无法得知事情的真相,便信以为真,承认了郑华的地位。
有野史记载,扎克里的母亲是闽南女子,所以他也有一半的华裔血统。可事过多年,在现在的泰王身上,流淌的中国血液恐怕是微乎其微。在泰国王室中,中文姓名也只是形式,早已失去了其本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