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奥黛丽·赫本版电影《战争与和平》
对于《战争与和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是:继古希腊罗马神话和莎士比亚戏剧之后,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构成了世界文学史的第三座高峰。俄国文史学家米尔斯基说:“这部作品同等程度地既属于俄国也属于欧洲,这在俄国文学中独一无二。”
在此之前,在彼得大帝向西欧学习进行改革之后,俄国虽然一直以欧洲国家自居,但是整个欧洲却并不认可俄国的欧洲国家地位。然而,随着《战争与和平》的横空出世,在这部书中,托尔斯泰将整个人类的命运、爱、恨、信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和描写,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让整个欧洲为之倾倒,也让俄国找到了强大的民族的自豪感。可以说,托尔斯泰凭借着一部《战争与和平》一下子逆转了欧洲视俄国为蛮夷的态度。
他之前的全部生活,似乎都在为《战争与和平》进行着准备
《战争与和平》最早于1865年在《俄国导报》上发表了一部分,当时的标题是《1805年》,1868年出版了小说的前三部分,次年又出版了小说的后两部分。1869年,这部历时六年,分成四卷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整地呈现给世界。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托尔斯泰用极其细腻的笔法,以前线军队的“战争”与后方贵族的“和平”两条线索,描绘了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的整个俄国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甚至农奴,书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物总计多达569位。
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将这么多的人物和整个社会结构描绘得如此清晰和细致,是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似乎他在写出《战争与和平》之前的全部生活都是在为这部作品进行着准备。
托尔斯泰出生在有着俄国血统最悠久、渊源最深厚的贵族家庭,他父母辈的亲族无一不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家族与俄国最高层的官员也有着深厚的联系。甚至托尔斯泰与普希金有一位共同的先祖——彼得大帝的海军元帅伊万·戈洛温。托尔斯泰的父母均在他的幼年时过世,托尔斯泰在他们家著名的庄园雅斯纳亚·波里纳亚里由姑妈抚养长大,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全家人都对他宠爱有加。可是他的样貌和性格却并不被上流社会接纳,他亲近社交圈的愿望总是无法实现。于是他只能通过观察去了解身边的贵族生活并加以思考,通过这些观察和思考,他创作了带有自传性质的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而他自己和周围的亲人、朋友也成为了《战争与和平》中的许多人物的原型,比如皮埃尔和安德烈公爵都有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老鲍尔康斯基公爵很像他的祖父沃尔康斯基,玛利亚伯爵夫人有他母亲的典型性格等等。这些构成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层主题:贵族阶级的生活。
后来,托尔斯泰在适龄时去往高加索地区服役,参与了与这个地区山民的战斗以及1853年—1855年俄国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由于英法联军的参战,俄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托尔斯泰所在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法国军队在这里大败俄国。由于克里米亚战争中所使用的新型武器,这场战争也被视为世界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由农奴为主力组成的军队战斗力远逊于英法联军的现代化军队,在这里青年托尔斯泰第一次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在小说《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里,托尔斯泰详细再现了他亲历战场的体验。
除此之外,在创作《战争与和平》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对他和这部作品影响极其巨大的事件。1866年,一位士兵被醉酒的军官用藤条鞭笞,他最终不堪受辱,反击打死了这位军官,为此被送进了军事法庭。这位士兵正是托尔斯泰服役期间的同袍,因此托尔斯泰全力为他辩护,然而这位士兵最后还是被判处了死刑。这些经历延伸成为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层主题: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的本质问题——某种必然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不会因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托尔斯泰开始在自己的庄园实施农奴制改革,并与俄国的作家圈交恶,但是改革接连的失败让他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他厌恶周围所有的人,甚至也开始厌恶自己。因此他决定去往欧洲找寻出路。
1956年奥黛丽·赫本版电影《战争与和平》
他首先便来到了法国,在这里他先是对拿破仑一世无比的崇敬,不久之后,他亲眼目睹了巴黎街头的断头台行刑,接着他意识到,西欧的“文明”同样是令人失望的。1861年,俄国宣布废除农奴制,开始实行改革。托尔斯泰也在这个阶段回到了俄国,但是与其他贵族不同,他没有把农奴们视为什么也不懂孩童,相反他认为人民要高于文化圈,老爷应该像农民那样思考。因此他积极参与农业劳动,并且呼吁所有贵族都要这样做,也因此他招致了所有贵族的记恨。1861年五月,费特邀请了许多作家来家中做客,屠格涅夫非常得意地讲述了自己的女儿赈济穷人的事。然而托尔斯泰却认为这是在惺惺作态,并且对此直言不讳。两人因此发生了剧烈的争吵,最终导致了一场长达17年的决裂,甚至一度将要决斗。
对于贵族的伪善、资产阶级的腐朽,托尔斯泰在小说《哥萨克》《卢塞恩》等作品中都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而在《战争与和平》中,他将这些升华成了第三层主题:对权贵与资产阶级的批判和对亲近平民的进步贵族以及淳朴的普通人的颂扬。
“我再也不用写像‘战争’那样没完没了的废话了,这简直太幸福了!”
尽管有这些生活经历的铺垫,《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早在1860年底,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三部曲小说,当时他把这部小说定名为《三个时期》,托尔斯泰写信告诉了赫尔岑,还给屠格涅夫看了初稿。因为后来的创作无法令自己满意,托尔斯泰决定重新写一部以俄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时间的节点开始于1805年。
关于这一改动的原因,托尔斯泰是这样解释的:十二月党人身上有着典型的俄罗斯性格,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这部小说将是为他们而写的。而在当时的年代(1861年前后),十二月党人已经成为了历史,只有回到他们的青年时代,了解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我们才能明白他们是怎样成为英雄的,并且当国家正遭受战败时,英雄的性格将更加清晰。因此,小说最初发表时标题为《1805年》,这一年俄国败给了法国,与此同时俄国的进步贵族们也开始觉醒。
1805年发生了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史称“三皇之战”。交战双方是俄国与奥地利组成的联军和拿破仑所统帅的法国。当时拿破仑一世在法国称帝,对欧洲现有的皇权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812年2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决定与奥地利皇帝一道在奥地利境内与法国军队交战,然而占据人数优势的俄奥联军竟然在法军的攻势下一败涂地。于是这场战役成了俄国耻辱柱上非常醒目的一块招牌。
1956年奥黛丽·赫本版电影《战争与和平》
七年之后俄国一雪前耻的机会来了。1812年,拿破仑率领军队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占领了俄国旧都莫斯科。然而由于冬天来临,后继无力的拿破仑被库图佐夫击败,从此逆转了欧洲皇权秩序的态势。而俄国内部也因这场战争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二月党人革命失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被沙皇处死了,而其余的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直到1861年,俄国终于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十二月党人用鲜血争取的事业终于有了结果。《战争与和平》不久后也应运而生。
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其创作背后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根据现有的材料来看,不光书名经历过反复修改,光是开头就被托尔斯泰重写了足足15次,全书也经历了八次重大改写和26次的细节修订,最终版的俄文手稿长达5202页。托尔斯泰在给费特的信中表示:“我再也不用写像‘战争’那样没完没了的废话了,这简直太幸福了!”尽管如此,在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之后,托尔斯泰还是表示:《战争与和平》的结尾似乎可以更加完善。
英文里甚至专门用词语“托尔斯泰模仿”来形容后世作家们对他的模仿和致敬
《战争与和平》全书出版之后,在俄国和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
一方面,是关于书名的争论,《战争与和平》的俄文书名是,“мир”这个词在俄文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意思是和平,另一个意思是世界,许多人认为这部作品应该叫做“战争与世界”,直到托尔斯泰本人将法语版定名为
(《战争与和平》)并亲自澄清书名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争论才被终结。另一方面,是关于史无前例的小说文体,《战争与和平》中既有恢弘的历史背景,又夹杂着许多虚构出来的人物,并且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又穿插着作者本人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的散文段落。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最初版的小说里,有近五分之一的内容是用法语写的。尽管在俄国文学中使用外文单词并不少见,但是如此大规模地使用外文仍是空前的,以至于最早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部双语小说。最后,托尔斯泰不得不亲自将这些法语翻译成俄文。
2016年BBC版电视剧《战争与和平》
当然,伟大的作品必然将伴随批评而生,《战争与和平》甫一出版,就有些作家、批评家站出来指责托尔斯泰陷入了可笑的宿命论,把真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归结于某种高深莫测的命运中;还有人指责他持有一种无知的泛斯拉夫主义情节,盲目地排斥西欧文化;甚至一些进步贵族也指责他对于农奴的悲惨生活描写得过于冷漠等等。然而,批评归批评,没人能否认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旷世杰作。
从作品问世以来,世界各国就对这部旷世杰作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几乎全世界所有的主要语种都有《战争与和平》的译本,英文里甚至专门用一个词语——“托尔斯泰模仿”,来形容之后的作家们前赴后继地对他的模仿和致敬。在我国,对托尔斯泰的译介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郭沫若先生翻译了《战争与和平》的法文版第一卷,俄语翻译家高植先生从俄文翻译了后面三卷。解放后,董思秋先生又从英文转译了《战争与和平》。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国内掀起了一阵俄语热,许多多年无法从事翻译工作的翻译家们都跃跃欲试,托尔斯泰的作品自然首当其冲,草婴、刘辽逸、张捷等俄语翻译家分别独立翻译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译本,这个时期的翻译作品,参考的底本更加权威,译文更加贴合原意,也更加完整。新千年之后,俄语翻译家娄自良先生又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翻译了一版《战争与和平》,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资料的完善,对于许多过去难以解决的生僻词和不知何意的地方,在这个译本中大部分都找到了精当的翻译,译文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2016年BBC版电视剧《战争与和平》
而在托尔斯泰的祖国,这位伟大的作家一直都是他们重要的文化象征。苏联时期,光是《托尔斯泰全集》就有多个版本,苏联社科院主编的《托尔斯泰全集》多达一百卷,其中将托尔斯泰所有留存下来的文字全部收录,甚至将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以及相关时期对该作品的评价、托尔斯泰的回应、批注等等一并收录,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俄罗斯文学界一度出现过迷茫,甚至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和长篇巨著已经不再适合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俄罗斯文学批评家普斯托瓦娅曾写道:“长篇小说这种体裁即将消亡,也预示着大型神话叙事的完结。”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作家呼吁应该恢复俄罗斯文学的“托尔斯泰传统”,在几次民调中显示,俄罗斯人最喜爱的作家中,前几名依然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和普希金等“黄金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
《战争与和平》的出版距今已经过去150年,但是她的魅力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消磨而损耗,依然作为世界文学桂冠上最闪耀的明珠不断闪耀着熠熠光辉。
作者:刘晨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