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统编语文课本,在我们这里已经使用了五六年的时间。作为使用者,我们愿意统编课本更好,更适用于我们的基层教学,下面整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七上的《春》不论从时令上讲还是文章的语言魅力以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上看,如果排在七下去学习会更好,更能体会到文章的语言、思想魅力及写景抒情的技巧,也可以提升写作能力。
2.古诗文中的个别字读音不知有无变动,比如《木兰诗》一文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来在课下注释读ji(四声),为什么去掉了,是不是意味着读音发生了改变?还是在课下注释当中标明为好,以免不必要的争议。其他的还有:“翩翩两骑来是谁”和“萧关逢候骑”中的“骑”应该怎么读?最好在课下注释当中一并标明。
3.八上的《孟子三章》属于议论文,各学校一般没系统讲解现代文的议论文知识,就学古代议论文,每每讲此课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觉得学生不易理解,是不是调整一下?!
4.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绝”字书上没有具体注释,请在课下注释当中明确解释。 另外对有些词语解释感到困惑:如《记承天寺夜游》“盖竹柏影也”的“盖” ,《鱼我所欲也》中 “蹴尔而与之” 的“蹴”,《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的“虽”,还有《虽有佳肴》中的“虽”的解释。……能不能把古汉语的知识清晰的印在课本上,名家名篇的解释,详尽的印在课本上,便于学生识记,便于教师教学。
5.建议教材排版时,每篇文章都留出写旁批的空间,增大页边距,便于学生加批注和作笔记。读读写写的字体,稍微有点小,建议以正孩子为主,行楷字的笔画学生不得看,可以将字格放大一点儿,明确笔画的走向和演变过程,便于学生临摹。空着的格不知道是什么用的,临摹一遍不够用,空着也怪可惜的。加拼音的话也不大方便。能不能改变一下形式,更利于学生临摹。
6.名著阅读: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干预在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显得微乎其微。对于名著,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应该怎样阅读?到底名著考查什么?是不是教材做一个明确,让学的和教的和出题人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
7.写作:现在写作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高,但是在教材和教参中对于具体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讲解还是很少,不成体系,如何才能把写作的知识细统化,真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教材明确。
如果您是初中语文老师,您认为还有哪些地方统编教材需要改进,请您留言,我们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