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群众反映,在山东枣庄,有洒水车在零度以下的天气里洒水,导致路面结冰,早高峰多人滑倒。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相关部门作出回应称,因当日凌晨气温骤降,不利于前日晚班洒水作业后的水汽挥发,造成路面结冰,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深表歉意。
电动车在冰雪路面上滑倒(图源:网络)
一辆洒水车折射出城市管理的水平。其实,翻阅往年的新闻报道,类似新闻屡见不鲜。不仅路面结冰致路人滑倒,有的地方还发生交通事故,甚至有洒水车在暴雨天里仍“坚持”洒水奇闻。
小小洒水车,为何总不让人省心?
针对此类事件,《人民日报》曾评论道:往轻里说,这反映了相关部门僵化的管理手段,不问效果、不讲科学、一味盲干;往重里讲,是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眼里心中少了“人”。
小组认为,归根结底,是考核这个“指挥棒”没发挥作用,甚至产生了反作用。环卫工人在寒冬或者雨天里洒水作业,难道不清楚是浪费水、做无用功乃至对居民出行不利?但将考核标准和浪费水两者相权,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
据了解,有的地方将洒水工人绩效与洒水次数挂钩,或硬性规定每天必须洒水,一旦天气剧变,僵化规定必然引发闹剧;有的地方虽然规定“低温不洒水” ,但对道路清洁程度做了细化考核,甚至“论克称灰尘”,使一些环卫工人坚持洒水;甚至有地方将环卫工作外包,按洒多少水来结算工作量,明确写入合同, “流量为王”,导致有公司直接用消防栓洒水。
某地领导留言板上待回复的留言(图源:网络)
说到底,无论管理机制上是“政府包干”还是“购买服务”,都不能“一考了之”、“一买了之”、“一罚了之”。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当“甩手掌柜”,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极端天气时,更应提前考虑到环卫效果,主动介入。事实上,一些城市为避免类似情况,专门为洒水车司机配备了温度计,便于调整作业频次,这类科学做法,让城市更具温度。
中国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治理的各种难题接踵而来。不光洒水车,城市垃圾分类、盲道建设、养老设施、电梯、路面等诸多问题,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体现着城市管理的精细程度。过往快速发展时可能管用的粗放管理思路和手法,肯定没法沿用到现在。
在大数据、智能设备让城市越来越“聪明”的今天,更需要关照细节、不弃微末,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今天,城市管理者也更有条件在各种手段便利、快捷、科学的基础上提升城市的“温度”,让市民感受“人情味” “烟火气” 。否则,就不免陷入“发现问题—立即道歉—马上整改—再次犯错”的恶性循环,那是一个“多输”的局面。
文/鹤鸣
来源:学习小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