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罐头】续之地域黑(二)
【"你个小---王八羔子吆嗷---,你上学(xiao读二声)学(xiao读二声)的-东西儿(必须儿化)被你整个儿(必须儿化)吃地(读轻声)肚子尼,没消-化喽,拉出来,又让狗吃量昂这是?】
一、所有事物都是从已知到未知,
二、要从不同角度看看问题。
三、排除法(这点必须加上了)
1、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有文化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文盲。这个是真的。不要说孔子时代了,就是建国前的时候,全国的文盲率都在90%。
再来一个。
具体数字不重要,就是让大家感受一下事实。
对于这些站绝大多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得有自己的人情世故文化生活啊。这样就产生了几中文化形式。
就是顺口溜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说书唱戏。先说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这个好理解,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孟姜女》,《牛郎织女》。
再说说书唱戏的。他们本身也是文盲。不信可以想象赵本山弹三弦的师傅。还有就是赵丽蓉老师,她确实是也不识字。
他们说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民间故事,唱的也都是民间小调。因为自己靠这个过日子,那时候没有网络,不好炒作。成名成家是比登天还难。当然不管是说书还是唱戏的,都狠下功夫,苦练本身,盼望自己有一天可以一朝成名,当个角。这一点可以参看《霸王别姬》的电影。
这个我有切身体验,八十年代,我们村周围十里八乡都有戏班子。那时还是老师带徒弟,孩子们受的那个罪啊,不比电影演的少。
重点在这个顺口溜。那就太庞杂了。我只能脑子里想到那个说那个了。
第一,就是谚语。可以百度一下了。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 yǔ,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汉语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说白了,谚语就是科学知识。这个百度说很多,有兴趣可以过去看看。
第二、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为什么要“歇”去后半截呢。因为是为了批评教育拒绝或者是骂人的。如果不信我给你随意百度一下。
看到了吗?确实是这样。
第三、就是俗语。
这个俗语就庞杂了,一句话就是人们约定俗称的一些说法。
第四、就是段子。
“段子”本是相声中的一个艺术术语,指的是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艺术内容,而随着人们对“段子”一词的频繁使用其内涵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在不觉中主观地将其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内涵,该词除了有原来的意思还是声乐类节目或文学作品的俗称,于是像一些什么“黄段子”、“荤段子”(黄色笑话)、“冷段子”(内涵段子)、“黑段子”(恐怖故事)也随着该词涵义的扩大而纷纷登场了,而具有讽刺意味儿的是产生“段子”的摇篮-----“艺术”却被包含在了“段子”中了(如“相声段子”、“经典段子”就是指相声或戏剧的某一小节等)。
就是顺口溜。有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国非常盛行。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许多人都能随口来上几句。比如表现自己或他人在餐座上的英雄气概,酒徒们振振有辞: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喝出血。比如形容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社会上一时流传: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会,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个八个不累,收礼金成千上万不退。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应该加上表现风土人情的顺口溜。就比方说【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如果你觉得这个有点难听,那就弄俩好听的。
沧州的狮子定县的塔保定府的大裂瓜。
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安国的药,蠡县的皮,博野县的税务局(大鸭梨)
就是谶语。一个指的是谶言。
另一意思泛指预言。
在谶言指的是被验证的预言。所以有个词叫一语成谶。在古代专指政治预言。
亡秦必楚,
苍天已死,黄天当道,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等等。
以上的所有的这些,我暂且都把他叫做顺口溜吧。我们可以试着总结一下他们的特点。
语句短,朗朗上口,民间口口相传;是说给孩子的,通过童谣传播;每句都是大实话,没有一句假话。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真理。真理,是客观自然在思维中的映射,是认知集合范围内超越集合理论逻辑的科学对自然的信仰。
真理的绝对性:在集合范围内处于认知的顶点,认知范围突破的边缘,集合的逻辑理论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集合悖论,哥德尔不完备定义),因此超越逻辑,而成为信仰,指引人类前进方向。
真理的相对性:突破认知集合,形成新集合的逻辑和理论,原集合不可证真理在新集合新逻辑下得到证明,成为新集合的定理,不再属于信仰。新集合内出现同样的不可证真理来指引人类前进。
这个大多数人都还是理解不了,那就弄个通俗的吧。
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被实践检验过的道理。
以上所有的这些,我们管它叫做民间文化。
2、
假如把文化比作一个参天大树的话,民间文化就是地上的那部分。树干,树枝,树叶,花,果等等所有。
现在要说到相对民间文化,我们的文字就是这棵大树的说明书。
(只是随便打个比喻,有不恰当的请见谅,我有点诚惶诚恐,但为了说明地域黑是什么,也只能这样了。)
我们的文明的起源,肯定是民间文学,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
(一)
第一个看到这一点的是老子。 为了不瞎说,还是百度吧。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 [1-3] 。 [65]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在百度一下陈国:
看到了,帝王的子孙。是不是伟大?中国先秦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是帝王的后裔。包括孔孟,老庄,韩非等等。这个不相信可以自行百度。
我可以下个推论了:
老子之所以把道德经写的那么短,还玄而又玄,可能有三层意思;
容易让人记住,就像段子一样,最主要的是让普通老百姓记住。这也是道家最后变成宗教的原因,因为一开始就是写给普通百姓的。朗朗上口,可以口口相传。那时候本身就是竹简,写字很麻烦也不能写多了,写多了传播起来更麻烦;这个是我的推论了,老子为了更好的研究思想,只好躲到深山里,潜心钻研,同理他的徒子徒孙也和他一起研究。但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推广自己的理论,后来的徒弟们都是以老子的名义推广的,所以传说他活了几百岁吧。(这是我胡诌的)2、
第二个看清的就是孔子。
上面是我上一篇了百度过的内容。
以前我上中学的时候,总有两个疑问,一个是为啥这么浅显的东西,还能成了经典?第二个作为哲学家,不是要长篇大论吗?
现在明白了,老夫子的意思就是要把一些做人的礼仪,做事的方法,不但说给君王也要教给说给普通不识字的老百姓说。
为了给所与人都说清楚,讲明吧,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像老子那样,隐居深山,仰望星空去了。而是踏踏实实的开始工作。
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整理【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2]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为什么,因为那是文明的根源。像婴儿一样。
孔子把自己的收获得到以后,没有像老子那样退隐山林,而是带领三千弟子,周游列国,不辞辛劳的四处传播。
另外,孔子年轻时和现在好多年轻人一样,对于周易是看不上眼的,因为那时候他觉得那不是来自民间,而是官方文件。老了以后,发现其中的奥秘,所以韦编三绝,事实上这个根子也来自民间。
孔子临死的时候,发现以后的中国,可能是一个地域黑的社会。(我可以把它理解成人的略根性),所以他才说泰山将崩。
孔子过世不久,我们的地域黑的鼻祖就出现了。还是个王族的后裔。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1]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出身韩国宗室,约韩釐王十五年(前280年)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的一个贵族之家。
韩釐王二十年(前275年),韩国难深重。韩非始读“家有之”的商、管之书和孙、吴之书,也读各类杂书。
你不用看他的说去,我给你说一个事你就知道了,因为他自己创造了先秦文学里百分之五十的成语。那些成语好听的就不说了,讽刺人挖苦人的,大多数都是地域黑。
3、
这就是地域黑的最初来源。
明白了吗。
他是帝王的子孙,他的的确确是个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