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排點「三」
七 四點橫排
七,四點橫排。漢字中的點排列,最多只到四點,沒有五點,六點,否則真是太複雜了。而且四點只有橫排,沒有豎排。
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四點的排列有幾種情況?
一是四點形狀全部一樣,這是相順關係。
第二種是彼此之間有相對關係,如三對一,三個向右,一點向左,或者兩對兩,兩個跟兩個相對,等等。
第三類是四個點中出現了一個相背,結果看起來又不相順、又不相對。
四點排列主要就是這三種,相順、相對和其中有一次相背。《玉堂禁經》还讲到了其他的情况,等一下我再解釋,我現在先具體討論這三種。
7.1 布棋
四點相順我已經給大家講過了,這叫「布棋」,「布棋」其實就是相順關係,《玉堂禁經》講的是四點相順。我把它擴大到三點相順、兩點相順,凡是這樣排列的,全部稱之為「布棋」。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此名「布棋俗勢」,凡拙不可為也。
《玉堂禁經》有一節稱之為「烈火異勢」,介紹四個筆勢,「布棋」是其中之一:「此名『布棋俗勢』,凡拙不可為也。」他是反對「布棋」的,但是實際上「布棋」還是用的,這點我已經給大家解釋過了。
王羲之《樂毅論》
「布棋」通常很少用,但少用不等於不用,你看王羲之也會用到「布棋」,《樂毅論》中的「兼」字下四點就是「布棋」。
有沒有四點全部用左側點的呢?我沒有找到例子,大多數人是右手的,寫右側點比較自然。「布棋」我就這樣簡單地提一下,重點相順你可以用,但不要多用,多用你就不是書法家,而是圍棋手了。
7.2 三往一復勢
第二種,幾個點相對,有一個名稱叫做「三往一復勢」。所谓「往復」的意思,就是相對,一個往右,一個回複過來往左,這樣彼此就相對了。
三往一復,三比一,三個向右,一個回復向左。《書法三昧》《法書通釋》《漢谿書法通釋》都記載了「三往一復勢」。
照此推理,如果一個往,三個復,就是一往三復勢了。兩個往,兩個復,就是兩往兩復勢。上次講到開三點,其實就是一往兩復,這樣記憶比較容易。
王羲之《樂毅論》
讓我們來看看,王羲之《樂毅論》這個「亦」字,下四點就寫了一個左側點,三個右側點,這就是一往三復勢。王羲之作品中變化很多,經常變換各種筆勢。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當然也會寫一往三復勢,在《千字文》中就有不少例子。
你看這個「鳴」字,下四點也是一往三復勢。注意這都是挫筆,這使我們想起「九用」講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九用」講的用筆法,在王羲之系統中確實是反復出現的。
褚遂良《陰符經》
《陰符經》有沒有一往三復勢呢?當然有,這個「廉」字下四點就是例子。而且後面的三個右側點,角度還一點點變化。我希望今後大家讀帖時,可以一眼望出這是什麼筆勢,那你臨寫就有把握了。
7.3 各自立勢
相順,相對講過了,還有一個相背關係。《漢谿書法通解》有一個「四點相背勢」,就是講相背關係的。照戈守智的說法,「兩旁分八字相向,與中兩點相背立勢也」,畫出來一看,其實就是兩個八字形。這個筆勢,戈守智又說:「亦名各自立勢點」,就是還有一個名稱。
「各自立勢」見於《玉堂禁經》: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此名「各自立勢」,勢則抵背潛衄,視之不見,考之則彰。
他說這是相背,其實就是用筆時筆心悄悄扭動的結果,表面上只看到形狀,仔細一研究,就明白用筆的道理了。
智永《真草千字文》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有個「蒸」字,第一點右側點,第二點左側點,這兩點就是相背關係,後面兩點用了兩個右側點,這樣,我們叫它各自立勢。
褚遂良《陰符經》
《陰符經》中也有,如「盡」字,中間有四點,第一點右側,第二點左側,第三點又左側,最後第四點又改回來用右側。
這四點沒什麼規律,各自立勢,如果要深入討論,第一第二兩點是相背,第三第四是相對。四點的組合可以很多,但為了簡單,凡是四點中出現有相背的情況,都歸入各自立勢。
7.4 聯飛勢
接下來講講四點連寫的情況。四點連寫,就是把點畫中的虛筆都寫出來,這時候就不是用相順、相對或相背來區分,
《玉堂禁經》稱之為「聯飛勢」,用群鳥飛翔來相容。中間這種兩向點,是不是很像一個飛翔的小鳥?最後一點頓筆收也是可以的。要注意,如果省了一點,叫「連波省點勢」,是用波浪來形容的,上一堂課講過了。
《玉堂禁經•烈火异勢》說:
■ 此名「聯飛勢」,似連綿相顧不絕。法以暗衄而微著,勢以輕揭而潛趯。
所謂聯飛,從筆法上說,就是扭筆心、換方向,
■ 乃右軍變於鍾法而參諸行法,則《樂毅論》『燕』字、『無』字,時或用之,為後遵用,守而不替,至於今矣。
他說這是王羲之用行書的用筆改造鍾繇的筆法,舉例就是《樂毅論》中有兩個字,有時就用聯飛勢。
王羲之《樂毅論》
可惜我們現在看到的《樂毅論》,「燕」字有三個,都不是聯飛勢,而是一往三復勢,唐人所看到的《樂毅論》可能和我們現在不同。
「無」字也沒有用聯飛勢,真是很失望。
智永《真草千字文》
好在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例子,「照」字就是聯飛勢,最後一筆就是頓筆收的。
所以學書法要用墨跡本,我已經是反覆強調這一點,但我看觀眾的留言,不少人還在用各種拓本,還要我多加指導,每次看到這種留言我就血壓昇高。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聯飛勢不止一個,「墨」字也是。
這不是下四點,而是中間四點,幾個小鳥在愉快地撲翅飛翔,非常生動,最後一筆是曲抱勢,有一個尾巴。雖然說是行書方法,用在真書中也沒有問題,因為真行草書的筆勢是一致的,可以通用的。
7.5 烈火勢
聯飛勢這四點,小鳥是排隊平緩地飛翔,所以後代有人另外起個名字,叫「緩燕陣勢」,好像大雁在高空飛過。但有時候飛翔動作很激烈,後人稱之為「急雁陣勢」。而《玉堂禁經》用火苗來形容這種筆勢,叫做「烈火勢」。
《玉堂禁經·烈火異勢》說:
■ 此名「烈火勢」,出於正體,書於銘石,時或用之。
這句話說明烈火勢可以用來寫規規矩矩的正體。有时候刻碑也可以用到這個筆勢。
■ 法以發勢築,迅激而勁側,這是講筆法。
烈火勢比較激烈,所以起筆可以尖峰直下,就是築鋒,也就是九用中的馭鋒。然後快速有力地「勁側」。下面举例:
■ 「從」字頭、「僉」字腳用之。
這兩個例子,「從」字頭、「僉」字腳都是兩個「人」字形,凡是寫「从」,就可以用烈火勢。
烈火勢我以前提到過,他雖然是兩個「人」字,但我們不喜歡重複,真正寫的時候,往往第一個「人」字是撇捺,第二個變形為豎橫,這様就比較好看。
這麼一來,烈火勢就包括了橫豎撇捺這漢字四大筆畫,所以烈火勢是很重要的筆勢。它有兩次「劲側」,第一次是撇了以後從七號位側向九號位,這是轉;第二次是豎了以後從八號位側向六號位,這是折,所以烈火勢是有轉有折。
其實烈火勢還是有兩次「側」,那就是虛筆。第一次是寫完左邊的「人」字,換筆心側向三號位,而右邊的「人」字寫完後,還可以從七號位搶出。所以烈火勢的路線,就是 7-9-3-8-6-7,八面鋒中用了五個面,對於換筆心是非常好的練習。
文徵明《游虎丘詩》
文徵明《游虎丘詩》中的「劍」字,左邊就是「僉」字,下面的「从」,用了烈火勢。這個烈火勢左邊的撇捺比較清楚,右邊的豎橫墨多了一點,略為有點漲墨。
但烈火勢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如竹字頭也可以用烈火勢來寫,
你看文徵明這個「薄」字,竹字頭就用烈火勢。無論在行書還是真書中,這是常見的用法。
「毛筆」的「筆」,本來也是竹字頭,現在寫成烈火勢,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坐」字,裡面也有一個烈火勢,王羲之的冩法稍微有點變化,左面的「人」字用了长短兩小豎。智永的寫法和王羲之很相近,但王羲之用筆比較清晰。
簡
這是我的簽名,「簡」字的竹字頭,我也用烈火勢寫,這個烈火勢伴隨我幾十年了。
7.6 懸珠勢
如果既不相順,又不相對、相背,又不相連,那算什麼筆勢?這是懸珠勢。四點沒有左右相顧,或彼此牽連,它们看起来是獨立的。
《漢谿書法通解》說:
■ 懸珠之法,點各下懸而微長,無左右牽連之勢。
這是說各點比較独立。
■ 以其著大畫下,但宜上下相承,不宜左右相顧。
「大畫」就是長長的一畫,下面有四個點。這個時候,只要表現上下相承的關係,不必左右相顧。
但懸珠勢不大見到,戈守智以「無」、「庶」「黑」「熏」等字為例。
柳公權《玄秘塔碑》有個「無」字,歐陽詢《九成宮》有個「庶」字,勉強可以算懸珠。
張即之寫過這樣的四點,近於四個小豎,不大好看。但懸珠勢作為四點橫排的可能性之一,還是必要的。
這裡有一個问題,古代書法家如王羲之、智永,是不是想好用哪一個筆勢,然後開始挥寫呢?
当然不是!排點的大圈往往只是奮筆勢和豎筆勢的縮小,因為小,所以是不停地衄鋒
換筆心。筆底下究竟出現左側點还是右側點有其偶然性,是跟著手腕左右的幅度大小,和小圈調峰動作而呈現出來的。我們應該從上面講的各種筆勢中,去看古人怎樣用腕。
簡言之:
■ 筆勢對讀帖很有幫助,理解古人的用腕。
■ 熟悉筆勢,揮寫時自然懂得變通。
■ 筆勢形狀只是外表,不要把筆勢僵化了。
如果你只是死記筆勢名稱,不懂衄鋒用腕,那是本末倒置了。
本節要點:
■ 四點橫排的各種筆勢。
■ 相順、相對和相背產生三種筆勢。
■ 聯飛勢、烈火勢和懸珠勢。
複習思考:
■ 《玉堂禁經》說「從」字頭用烈火勢,實際上大多數書法家「從」字頭是這樣寫的,這是什麼筆勢?
■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從」字頭寫得這樣規矩,算不算烈火勢?烈火勢是否要寫得很飛動。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