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觉统合(感统)?
百度百科: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目前在中国,幼儿园,早教中心,亲子园等等的老师,还有不少家长都持有一个错误的态度,就是认为感统失调是个大筐,孩子有啥毛病都往里装。但是,事实上在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DSM)中并没有感统失调,因为孩子那些所谓的失调表现,跟其他一些障碍太相似了——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所以,一些认知神经科学家、临床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障碍。因此,学术界对对感统失调并没有板上钉钉地纳入科学和深入临床实践的体系中。
感统失调这个噱头十足、听上去很严重,又能让家长因为担心焦虑而心甘情愿掏钱的名称,说的难听点,其实就是被商业化的一种山寨疾病!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医生和学者在努力提升它的临床地位,坚信着感统失调是一种独特的障碍,只不过当下效果还不显著。
如果按照现在市面上的感统评估标准,貌似每一个孩子都有点感统失调。不爱玩,失调!爱玩,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失调!过于集中,失调!…………啥啥都失调,难道真的这样吗?虽然感统失调相关联的问题,也确实都是问题,有的需要专门的干预和处理,但是,就目前发展状态,感统失调不能很好的覆盖、解释、解决这些问题到底如何系统化处理。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咳嗽一下,可能是喝水呛到了,也可能是支气管炎,也有可能是更深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就因为这个人咳嗽一下,就直接给判定为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吧。又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家长都特别担心的问题,也成了很多感统培训班的收费入口;但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人之神经系统中与注意力有关的神经递质分泌不足,就容易导致注意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意味着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我们日常所说的ADHD,到了这个层面,就需要专门诊断,专门治疗了,远远不是感统机构或者亲子园的老师所能搞定的。
于是,感统失调就被很多机构进一步滥用;毕竟没有人说的清楚,怎么做都不会错,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意味着用这个赚钱,不用专业知识,风险也不高。
如果你在所有互联网平台上查阅与感统失调相关的内容你就会发现,统统没有参考文献的详细出处,能搜出来的也都是一堆感统机构的广告。事实上,随着专门研究“感觉统合”方面专家的努力,“感觉统合”有一个更加靠谱的名称:感觉处理障碍,并且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
这个感觉处理障碍还包括:感觉调节障碍、感觉区别障碍和感觉相关的动作障碍;感觉调节障碍里面又包括:感觉过度反应、感觉反应不足、感觉需求;感觉相关的动作障碍又包括:姿势反应障碍、运用能力障碍。
这么复杂的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被普通的幼教老师和感统机构老师掌握的。换句话说,绝大多数幼教从业者,尤其是商业机构的幼教从业者,是不具备界定孩子感统是否失调的能力的。
但是,并不是老师的话完全就不听,老师提出来的想法我们要尊重,不过,老师要是给孩子扣帽子,家长们还是要慎重。
如果老师认为孩子某些方面有感统失调的风险,家长又比较认可,可以给孩子做一个评估;但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评估标准是不太准确的,毕竟中国孩子跟国外的孩子的身体标准和体质是不同的。
给大家分享一个来自于“香港社会福利署中央辅助医疗服务科”对外公开发表的信息中的评估工具。
评估表所有类目如下:
一般而言,行为有些混乱、无组织动作笨拙而不协调容易分心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暂做白日梦或无法注意周围事物(听力正常)厌恶别人的触摸抗拒触及黏性材料,玩胶泥、手指画等过动,无目的的动个不停活动过少,动作缓慢精细动作协调不佳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这十个选项构成的简单量表并不是一个诊断量表——它无法确定地告诉你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但它可以告诉你,孩子有多高的相关风险。如果孩子越匹配这十种行为描述,孩子所面对的风险越大,你就越有必要抓紧时间寻找临床方面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都有感统问题,也不是所有要做感统的孩子都是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