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便秘的老人家真的很多。为了通便,往往必须费尽心思。营养师给出富含纤维的菜单,护士帮忙按摩腰部,邻居建议老人家们喝牛奶。做到这个地步还是大不出来的人就要使用软便剂,可是这东西的份量很难控制,剂量不足大不出来,剂量稍微超过又会立刻变成拉肚子,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灌肠更是家常便饭,连灌肠都没有效果的话,就要做到挖便的地步了。所谓挖便,指的是用戴上塑胶手套的手指伸入肛门挖出粪便。因此,也难怪我们一直认为直肠是堆积粪便的地方。
原来直肠不是用来存放粪便的器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直肠通常是空的而且呈扁塌状。只有S形的乙状结肠将粪便推送进来时,直肠壁内侧受到粪便的挤压,直肠才会鼓胀起来。
直肠壁以肌肉构成,当这里的肌肉受到挤压伸展时就会送出讯号,讯号通过神经传导到背部的脊髓,脊髓再将“受到挤压就挤压回去”的命令回传给直肠。接收命令后的直肠肌收缩,同时舒张肛门括约肌而排便。以上称为排便反射。
当然,为了不让这种反射立刻发生,大脑有时会发出忍耐命令,因此实际上人类的排便行为无法光用反射来说明,那只是基本机制。这么说来,只要不放过出现排便反射的时机就不会造成便秘了。那么,排便反射什么时候会出现呢?答案是乙状结肠送出粪便之后。
乙状结肠什么时候会送出粪便呢?
值得庆幸的是,生理学的课本里明确地写了答案:一天3次。没错,就是三餐饭后。书上更写着,最佳时机是吃完早餐后。原因是交感神经会在白天运作,使身体不容易引起反射,所以最好趁一大早,身体还没完全清醒的时候把握排便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