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你喜欢理智、富有逻辑、实用主义思维的孩子吗?这样的孩子的确很省心,但也可能伴随着述情障碍与讨好。像一块石头一样,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现在你还喜欢这样的孩子吗?本篇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养育中对于孩子的隐形伤害。文中案例均经过加工,隐去隐私信息,请勿对号入座!
我的前任老板,是一个超理智型的人,所有同事对于他的观点惊人的一致:“和你谈话不急不躁,总是用富有逻辑性的话来打败你!和他聊天压力很大。”这不就是传说中“聊天死”?我不能确定他是否有述情障碍,但是我知道这种超理智型的人,常常会剥离情感,犹如一块石头一样,冷冰冰,让人感觉不舒服。
什么是述情障碍?通俗点说:它是一种人格特质,不会表达感情,缺乏描述感情的词汇,缺少幻想,实用主义思维,共情能力差,很难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低么?想想就知道日常和他人相处会有多尴尬:当你向他描述自己的遭遇和不开心,他像个超级智脑一样,分析应对策略与各种利弊……
自我表达,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母亲是否能顺畅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父母亲是否允许孩子进行情绪情感的表达。
不被允许的自我表达,陪伴了几代人,在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年代,个人需求是不重要的。而父母又会将这种精神基因传递给自己的后代。相比较而言,男性比女性更缺乏情感的表达,因为男孩从小就被贴上了“坚强”、“勇敢”、“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标签。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一定大范围存在述情障碍,只是想提示你:不被允许的自我表达,是引发述情障碍的一个诱因。
常以对错评判行为,是对孩子情绪表达的阻碍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优秀,我们常常以自己成长过程中内化而来的标准要求孩子,评判孩子行为的对错。评判行为的对错很容易,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更重要的。
在被定义为错误行为的评判中,孩子肯定会有负性情绪存在。当我们只看到了行为,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和情绪表达,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实质上是通过我们的言行向孩子传递一种信号:你的感受不重要,我只关心行为的对与错!
在《我和我的父辈》中,有这样一段场景:父母因为孩子打了邻居的孩子“四眼”而生气,要求孩子认错,孩子拒不认错挨了一顿打。妹妹忍不住说出了详情:“四眼说爸爸是做鞭炮的,做鞭炮的人会被炸死”。
如果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的打人行为肯定是错误的,但是孩子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父亲,从情绪情感上来说,是可以被理解的。所以,我想对你说: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绝对的对与错,只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形成了相对的对与错!
如果我们常常以是非对错这种绝对化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的表达,或许导致孩子形成讨好型、超理智型的人格特质。
讨好,是忽视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需求,重视他人感受。因为不被允许的自我表达,孩子意识到我的感受不重要;因为孩子需要依赖成人生活,如果父母是对的,那么我一定是错的。为了获取更好的生存资源,所以我必须讨好。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结构,也常常以这种姿态处理其他关系。
超理智,是忽视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在父母对与错的评判中,学会了只有是非对错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带来健康的、令人愉悦的生活状态。
父母学会表达,并允许、鼓励孩子表达自由的表达,是个体自由的重要标志!父母要善于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而不是极端化的方式。例如:喜怒不形于色,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绪;怒发冲冠、暴跳如雷,情绪表达呈喷发式。
共情,的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能让我们心情更舒畅,发现更多资源。告诉你几个小方法,提高自己和孩子的共情能力:
1、当你或孩子有情绪时,用情绪词汇标明感受:快乐、高兴、苦恼、悲伤、难过、郁闷、恐惧等。
2、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感受:你觉得他现在的心情/感受怎样?
3、提高非语言信息的获取能力:表情、动作、眼神、语速、语调、态度,增加自己和孩子对于他人的情绪捕捉能力。
4、对他人表达共情的句式:你感觉……/你的感受是……/你是想说……/我知道这对你来说非常重要……/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呢?
结语: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懂感情表达,会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情感匮乏的“超级智脑”!情绪情感,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和事情结果,但是这个世界不也是因为拥有了感情而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和温暖么?
关于本文内容,有任何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是私信,有问必答!不接待抬杠运动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