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幽谷(作者原创授权)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了南中,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魏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诸葛亮认为有了可乘之机,于公元228年春上《出师表》,准备北伐。就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一个争论千余年的“子午谷奇谋”。《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有以下记述:
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而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对魏延的奇袭子午谷计划,诸葛亮嗤之以鼻,“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当然不服,“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诸葛亮不以为然,“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
魏延计划,我们可以看看下图所示:
无疑,魏延的奇袭子午谷计划符合《孙子兵法·奇正篇》的基本原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奇计,也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看法以易中天教授为代表,认为诸葛亮北伐本来就是转嫁国内矛盾,并非想灭了魏国,所以肯定不愿意冒险。也就是说,诸葛亮算的是政治账,而不是军事账;第二种看法认为,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正是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具体体现,说明他确实并不擅长军事;第三种看法认为,子午谷奇谋完全不具有可行性,并举出曹真出子午谷遇雨和明末高迎祥起义军出子午谷被伏击擒杀的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魏延不止一次提出带奇兵突袭,诸葛亮一再不同意。对此,也有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一向打压魏延,认为他“脑后有反骨”,当泼妇骂阵的事,想到了魏延,关键的时候却不重用他;另一派意见则针锋相对,认为诸葛亮非但不是打压魏延,相反对他相当偏袒,且不说魏延的职位上升很快,就说魏延拿刀比划杨仪,多次把杨仪吓得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诸葛亮也没有把魏延怎么着。所以,不用魏延的计划是爱护他的表现。
那么,如何看待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我感觉,套用数学术语,子午谷奇谋是北伐成功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关中平原与汉水谷地之间的秦岭道路,分析一下进兵条件。
如上图所示,从汉中进军关中,主要有四条道路,自西向东依次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今天,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全程有公路,而傥骆道是秦朝的道路,汉时废弃不用,因为废弃多年,没有商旅,只有山民采药偶尔行走。四条道路中,子午道(子午谷)离西安市(古长安)最近,魏延提出这个计划,绝非心血来源,而是有充分的考虑。
要实现子午谷奇谋,需要有几个条件:一是战术突然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国“朝野恐惧”,对蜀汉进攻明显准备不足,这说明战术突然性并不成问题。二是魏国关中防御不足。事实上,魏国的主力当时正与吴国死磕,关中的防御力量确实不足;三是进兵神速,速战速决。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对各条要道一定没少侦探,5000人部队进兵神速,魏延应该有把握做得到。但能否速战速决,这个就不好说了。魏延自己希望夏侯楙遇到自己的天降神兵会“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这说明魏延自己对部队攻城毫无把握,取胜的希望在于对手逃跑。事实上,蜀汉军队的攻城能力不是一般的差,后来诸葛亮攻打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时,几万大军二十多天奈何不了仅有一千多人的郝昭。再往前推,关羽五万大军借助汉江的大水,对仅有三、四千人的襄阳、樊城徒呼奈何。如果夏侯楙真如他希望的那样逃跑,诸葛亮的大军又能顺利赶到,那很可能一举成功。但夏侯楙是否一定会逃跑,或者虽然逃跑却清坚壁野,这个只有天知道,西线诸葛亮能不能顺利推进,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不用子午谷奇谋,一定不能成功。这是因为,从陈仓道兵出陇右,即使魏国开始没有准备而取得初步战果,就算没有失守街亭,也一定不会成功。因为魏国的战争动员潜力完全非蜀汉所能比拟,占领陇右也很难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陇右与汉中距离遥远,后勤保障、相互救援难度很大。魏延所担心的“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基本在每一次北伐都会重现。
实践证明,诸葛亮所谓的“依法进兵”,无论政治账还是军事账,都是稳赔不赚的账。所以,实施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不用,一定不会成功;用了,不一定成功。这大概也是子午谷奇谋争论千余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