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什么?通常我们直觉认为圣人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道德高尚的人,但其实,中国传统的至高理想是人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儒家把这种人称为“圣人”。自孔子孟子之后,成为圣人是所有人高不可攀的理想。历代无数人在书本上研究,在事物上探求,都没有成功。
直到两千年后的明朝,王阳明先生在贵州省修文县悟道“心即理”,终于发现了一条通往圣人的道路。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路是什么——
先看《传习录》中的相关文字:
一、良知
【原文】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译文】人的是非之心,不用思考就能识别,不用学习就能判断,就是所谓的良知。
【原文】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译文】良知只是一个天理,它自然明觉显现的地方,只是一个真诚恻隐,这就是良知的本体。
【原文】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原文】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译文】良知只是一个判断是非的心,是或非就是喜欢或厌恶。
二、私欲
【原文】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译文】喜怒哀乐等情感本身原本是适度的。一旦在上面添加个人的意思,就会过头或不完整,就是个人私欲。
【原文】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译文】天理也自己有个适当尺度,过头了就是个人私欲。
【原文】未当理,便是私心。
【译文】不合于天理,就是有私心。
【原文】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
【译文】情感有所执着都称为私欲,都是遮蔽良知的。
三、致良知
【原文】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译文】致知格物,就是用我心的良知去对待事事物物。
【原文】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译文】用我心的良知去对待事事物物,就是致知。
【原文】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
【译文】圣人处理事情时随机应变,应该做的就做,应该停的就停下,应该发扬的就发扬,应该放弃的就放弃,斟酌应对,无非就是用他的良知去应对各种事情。
【原文】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译文】大凡谋划力所不能及的事,勉强做才智不够完成的事,都不是致良知。
【原文】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译文】你心里的那个良知,是你自己的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能瞒得过良知。只要你不欺骗良知,实实在在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善就存养,恶就去除。良知这里是多么的稳当快乐!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
【原文】有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
【译文】之前所讲的情况都是私欲,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清楚。你必须仔细省察克制,唯恐心中有丝毫偏向以至冤枉了人家的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
【原文】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明白了致知就已经明白了格物。
四、关于“良知”和“致良知”简短的实例:
1.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原文】‘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译文】《大学》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是‘上级那些使我感到厌恶的言行,我不会拿来对待下属’,上半句是良知的作用;下半句就是致良知。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是良知的作用,‘勿施于人’就是致良知。
看到这里,我们下面做一下简要的解读:阳明先生发现的这条通往圣人的道路就是——致良知!
因为“良知”这个本能就是刻印在人类基因里的自然法则,想当然地,我们依据“本能”行事,应该自然而然能够遵循自然法则为人处事啊。但现实情况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有情感和欲望,现实中我们都在被过度的情感和欲望支配,良知的作用很微弱,良知已经被私欲遮蔽了。就像镜子,圣人的心是明镜,普通人的心是昏花的镜子。那么去除“私欲”,让良知主宰我们的行为不就行了?就是这样——去除私欲,恢复良知主导。
那么“私欲”是什么呢?既然说“私欲”,那么是不是就有别的欲?是的,过度或不足的欲望和情感是“私欲”,恰当的就不是。
怎么分辨其间的差别?这是“致良知”实操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涉及的是思维领域的东西,有些是语言文字很难表达的,需要自己亲身体会才行,这里推荐练习静坐冥想,通过这个练习,可以比较真切地感知意念是什么。
另外,《传习录》中有很多阳明先生现场教学的实况记录。所以学习阳明心学,一定要读《传习录》,你遇到的问题,已经有人遇到过,并且去请教过阳明先生,并且得到了权威解答。
读《传习录》时,仿佛阳明先生在当面跟你对话讲解,想想看,怎么都不亏~
这里有点扯远了,那么再扯多几句。有些人说“阳明心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那不是让人不能谈恋爱生孩子吗?这就是道听途说的误解。王阳明有家有业,弟子门人都是俗人,得出这个结论就是被私欲蒙蔽,所以忽略了活生生的事实。这里的“人欲”指的是“私欲”,不是指所有的欲望情感。
好好谈恋爱是正常的情感欲望需求,阳明心学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但是同时跟很多人谈恋爱就是私欲,这个就是要去除的。
回到正题——那么怎么去除私欲恢复良知主导呢?这个办法就是——致良知,就是时时刻刻凭良知为人处事。致良知就像是把昏花的镜子打磨清洗擦亮,这时,良知不受遮蔽,能够清晰地观察和判断事事物物,行为当然就合于自然法则了。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行为合于自然法则”有什么好处?这是个好问题。简单地说,好处是能够趋吉避凶,通俗点说就是能够生活顺利,快乐幸福。要不,也不会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追求的境界了。因为这个不是本章的主要问题,这里不再展开。
总结一下,良知是自然法则的体现,因为私欲干扰,不能正常运转产生了问题,通过致良知去除私欲干扰,恢复良知正常运转,就能让行为合于自然法则,成为圣人。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一句话说完,这就是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