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的香港,苏丽珍租下孙太太的房子,同一天,周慕云租下孙太太邻居顾先生家的房子,两家恰好赶在同一天搬家,成为邻居。
没过多久,周慕云的老婆跟苏丽珍的老公好上了,周慕云和苏丽珍同病相怜,在日常相处中竟然产生了感情,然而他们却又不甘心像背叛了他们的配偶一样出轨,越压抑越浓烈,邻居和公司同事也发现了他们的秘密,受不了议论的周慕云离开香港,然而他和苏丽珍之间的感情真能分得开吗?
《花样年华》是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上映的,这部被视为王家卫巅峰之作的电影也被归为文艺片一类,电影中张曼玉的几十件旗袍当年被人们街头巷尾地热议,几乎盖过了电影本身的风头。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In the mood of love》,似乎更体现了王家卫想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爱的情绪,爱的心境。
中国人在感情上历来是含蓄的,是内敛的,比起一见面就one night stand的欧美人,我们的主流文化其实依然推崇“发乎情,止乎礼”、对婚姻忠诚的中式感情观,那些对待感情不负责的、婚内出轨、始乱终弃的人,直到今天,依然会被骂为渣男渣女。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到1966年的香港,那时的社会风气还十分保守,相对来说,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则必须从一而终,如果结了婚的女人红杏出墙,那是要被千夫所指,被整个社会唾弃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丽珍的克制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她老公出轨背叛在先,但只要不离婚,她就还是陈太太的身份,这个身份是困住她的枷锁;同理,周慕云的老婆背叛了他,但只要一日不离婚,他就一日是人夫周先生,就不能做出格的事。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明白王家卫想表达什么了。
我们中国是一个最奇特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从未间断,即便是经历战乱,经历被异族侵略,中国从来都没有被消亡,中国从来都是东方大国。
所以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身份和颜面,因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我们是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人种,古老的基因赋予我们骨子里的要强和体面,“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做人也好,做事也罢,最要紧的就是“名正言顺”。
周太太和陈先生有了奸情,他们的行为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认同,所以,在电影中,从始至终没有出现这两人的正面镜头,只有他们的侧影或者干脆只有声音出场,导演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他们的苟且是丢脸的,是有失身份的,所以他们的脸不配出现在荧幕上。
作为邻居,周慕云和苏丽珍并无更多的交情,在各自发现爱人的出轨对象居然是对方配偶之后,他们作为受害者开始频繁接触,为的是找出爱人为什么要出轨的缘由。
周苏二人一起吃饭,互相给对方点自己伴侣常吃的食物——
周:你丈夫吃什么?我点什么菜......
苏:你妻子爱吃辣,我也试试......
他们一起散步,讨论到底是谁先主动的,周慕云扮演陈先生主动撩骚,苏丽珍扮演周太太主动勾引,互相把责任推到对方的配偶身上,然而,又有什么用处?扮演过后,是无尽的凄凉,两个无辜的人,受到被背叛的痛苦折磨,除了对方,又能向谁诉说?
经常独守空房的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了他们共同的爱好——武侠小说,苏丽珍鼓励周慕云重拾爱好,继续写下去,周慕云写好后给苏丽珍看,苏丽珍会提出意见,周慕云再修改。两人合作的武侠小说被报纸刊载了,周慕云还接到更多的约稿。
一次,二人正在周慕云家里讨论书稿,房东顾先生和孙太太两家人提前回来,二人猝不及防,生怕被房东发现,只好偷偷躲着不敢出来。本来正大光明的事,只不过在那样的环境里,有嘴说不清,苏丽珍不得已,在周慕云家里被困了一天,才抽空逃了出来。
看到这样的情节,如今的观众肯定会哑然失笑。电影就是用这样的细节,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就是仅仅几十年前,社会风气还是如此的闭塞和保守,那个年代的人活得可太压抑了。
周慕云和苏丽珍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们的房东看在眼里,作为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他们不可能有逾越规矩的举动,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维护着他们各自的身份。
人们的行为可以被约束,然而人们的感情却难以被控制。即便是遵从着“发乎情,止乎礼”的规矩,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中,周慕云和苏丽珍还是产生了感情。他们都意识到了,但人言可畏,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周慕云为了方便和苏丽珍切磋小说情节,他在宾馆开了一间房(房号2046,正是王家卫下一部电影的名字),苏丽珍常常过去,两人一起讨论武侠小说,一起吃饭,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好景不长,房东孙太太很快发现苏丽珍不对劲,她严肃地跟苏丽珍谈话,劝她要守规矩;而与此同时,苏丽珍的老板也通过频繁的来电,猜到苏丽珍和这位周先生有暧昧。苏丽珍只好疏远了周慕云,她没有勇气冲破枷锁。
虽然周苏二人早已暗生情愫,但苏丽珍总是对周慕云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苏丽珍的潜台词:他们是坏人,而我们是好人,我们不能坏了规矩。
周慕云无法忍受这种煎熬,他买了船票去新加坡,离去前,他问苏丽珍:“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同我一起走?”
周慕云走了,留下来的苏丽珍呆坐在2046,心如刀绞,泪如雨下。
苏丽珍给远在新加坡的周慕云打电话,电话通了,听到周慕云的声音,苏丽珍没有应答,只是默默地流下热泪。
后来,苏丽珍曾去新加坡找周慕云,她去到周租住的房间里,在周的床上躺了一会儿,在躺椅上坐了一会儿,拿走了她的绣花鞋,留下一节满是口红的烟嘴。
再后来,周慕云回到香港,去寻访留下最深回忆的故居,然老房东都已搬走,物是人非,他听说苏丽珍原来住的屋子里住了一个带孩子的夫人,没有敲门,就离开了。可是,门后面,正是他朝思暮想的苏丽珍,和她的儿子庸生。
这个孩子是不是他们俩的爱情结晶,电影里没有交代,我宁愿相信庸生是他们的孩子,也算是这段压抑的感情终于有所收获。
《花样年华》这部电影获奖无数,是非常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这部电影美轮美奂,每一个镜头都堪称一幅油画,电影音乐更是动人心弦,配合着人物的情绪起起落落。最美的,当然还是电影所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让人沉入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要论表现中国人的情感,这部电影可谓登峰造极:男主角的矜持和懦弱,女主角的隐忍和克制,中国传统文化中旧式礼教的巨大压力,无一不渗透在每一场戏里,故事简单,却讲述得流畅自然,两人之间从陌生到相爱的过程,让观众心疼。
明明是一部爱情片,从头到尾,男主角和女主角最亲近的只有两次,一次是两人预演分手的时候,女主抱着男主哭,另一次是女主听到男主角色扮演她老公,承认外面有女人时,女主伤心抱着男主哭。
其他的时间,两人要么擦肩而过,要么并肩而立,一起讨论小说的时候才是最温馨的时刻。又要避嫌,又忍不住记挂,约好电话响三声,就代表报平安。周慕云为了方便写小说定了酒店,他约苏丽珍前往,苏丽珍第一次去的时候,在楼梯和楼道里上上下下跑了好几趟,思想斗争了很久才敢敲开2046的房门。
看《花样年华》,就是看了个寂寞,两人心中都燃起了熊熊烈火,外表却不动声色,拼命压抑,装作若无其事,不能让身边的旁人看出端倪。两个都是体面的人,不能失了分寸,所以,一个忍不住要离开的时候,另一个尽管万般地舍不得,还是强忍着没跟了去,生生把一段感情收起来,藏到心底最深处。
片尾,周慕云到柬埔寨的吴哥窟,对着墙上的一个小洞口诉说自己的秘密,而他背后的高处,一个小沙弥正在看着他。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感情必然不能被接受,虽然他们是受害者,可是他们不得不忍着心痛维持表面的体面,除非他们跟配偶撕破脸离婚,否则,为了不被沦为别人的笑柄,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在周遭无数眼睛的监控下,两人之间的恋情必然只能戛然而止,尽管有无限的思念,也只能藏在内心深处,在不经意的时候变成眼角的泪水。
爱情到底是什么?婚姻到底是什么?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生活也没有标准答案。那个年代永远地过去了,如果周慕云和苏丽珍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们一定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他们的行为是高贵的,他们做到了——“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放纵是容易的,克制却是困难的,能为了守住婚姻而克制感情,值得尊敬。不是说要死守婚姻,但在寻找新的感情之前,请先结束现有的婚姻。
如果说《花样年华》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我觉得,就是上边这段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