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网络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影视剧中,西方的英雄都是活着的,而我们的英雄却最后都死了?
为何我们的英雄没有圆满的结局?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我们的英雄情结是由历史决定的。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屹立不倒,曾遭受过诸多外强侵略和苦难。
我们的英雄都是从苦难的历史中诞生的,直至他们倒下的那一刻,将奉献作为天职,所以很少有人有圆满的结局。
可以这么说,我们的英雄是在悲情和牺牲的基础上诞生的。
因此,只要是好看的,让人热泪盈眶,热血激昂的影视剧,一般都是在牺牲中挖掘感动,让我们能从英雄的死亡中,看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残酷困境。
比如老版亮剑中,笔者感触最深的一幕,不是李云龙用意大利炮给妻子报仇,而是和尚被杀的那一幕。
看到和尚的尸体,笔者愣了半晌,如鲠在喉,这种情绪一直持续了很久。
历史没有剧本,没有编排,有的只是惊愕、突兀,这样才能无限接近真实。
而那些屡屡翻车的历史剧,往往忽略了牺牲的核心。总是在表面上下功夫,那些看似振奋人心的场面、台词,作为主要铺述手段,加上悲情的插曲,看起来咋咋呼呼,实际上却是满满的空洞和肤浅。
我们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会流血牺牲,并不能像漫威超级英雄那样,有超能力附体,端着重火力横冲直撞,杀死一批批敌人,最后连一根头发丝都伤不到。
这种老掉牙的桥段,哪怕是在西方,都仅仅出现在史泰龙的电影中。现在拍出来,恐怕是谁都接受不了。
也正是这种影视剧泛滥开始,‘神剧’在国内,竟然有了贬义的意味。
那些光鲜亮丽的影视剧形象,看似是在美化先烈,实际却起了极大的反作用。
为什么?
因为观众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从最初最简单的猎奇,对史实体现有了更多的渴求。
战争意味着大批生命的死亡,伴随着肮脏、混乱、衣食无着,士兵的精神风貌,怎么可能时时刻刻慷慨激昂?
可在我们的影视剧中,离奇的一幕出现了。皮衣、墨镜、高级摩托车、发胶、雪茄,应有尽有。在战争中的英雄们突然变得时髦了。与那些真实的历史老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观众的宽容并不是无止尽的,面对这样的桥段,差评都是轻的,制作方恐怕还要面对汹涌的怒火。
当然,有人会说:时代在变,鲜肉是当下的流量主体。为了维护他们的形象,影视剧中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笔者认为,这种念头极其荒诞可笑。
打起仗来发型都不能乱,那为什么要拍历史剧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既要反映战争的残酷,又要白白嫩嫩,怎么不上天呢?
可这样的一部被迫停播的亮剑3,一向耿直的汪海林,怎么会为他辩护?
实际上,汪海林要辩护的不是整部剧,而是编剧。
据他称,亮剑3的编剧绝对是一位好编剧。这部剧最初也是要拍一部老战士的回忆录。可惜,投资方要求这部剧必须有青春爱情等元素,这才导致了最终出品不伦不类。
投资方不想赚钱?答案是肯定的,可为什么还要提这种要求?
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投资方不懂创作。当下浮躁的市场环境,误导了投资方的感官。从中国开始拍第一部影视剧开始,但凡是经典作品,主创方都有绝对的掌控力。所谓术业有专攻,该干什么就该干什么。
而如今的这种环境下,投资方总会对创作提一些乱七八糟的要求。主创方为了得到投资,就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协。
就好比让一个卖猪肉的去给养猪的提意见,还切实地提及猪的管理模式,否则我就不要你的猪肉,这不乱套才怪。
市场环境也是一个投资的风向标。观众喜欢什么就要拍什么。但实际上,浮躁的市场环境下,被强推出来的热点,可能并不是大部分观众所需要的。
流量明星的流量数据作假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很大一部分热度其实只是泡沫,却直接淹没了真正的观众需求。
而且,浮躁的追星风气愈演愈烈,某些狂热的追星族,有组织有目的地为爱豆宣传,也造成了一种热度假象。
笔者认为,冯小刚导演有句话说得没错。有了垃圾观众,才会有垃圾电影。而这种垃圾电影,其实也是泡沫热度导致的悲剧产物。
最后再说一方面,如此雷剧为什么能通过审核呢?
大众口味难道就这么不好理解吗?但凡把控严格一些,作品能够再完美一些,无论是投资方、主创方和观众,应该都会好受一些吧?
真心希望,这些乱七八糟的雷剧别再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