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战队》电影版
时间来到1994年的3月份,此时的恐龙战队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战队的玩具也全面占领了圣诞礼物市场,而父母们则为了孩子的战队玩具在各大商场奔波。恐龙战队的流行文化逐渐成型,在孩子间口口相传,每一个看过战队剧集的孩子都会自发的融入到这英雄粉丝群体里来,战队迷的数量也愈发庞大。
塞班对整个美版战队的发展势头非常看好,而他也非常懂得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来发展那些可以扩大战队影响力的周边,另一边万代把他们在日本的成功经验分享给这位热爱特摄的美国大亨,在双方的努力下战队文化势不可挡地在西方各国流行。此时的塞班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他想让战队系列登陆到电影荧幕上,然而对电视剧的制作班底来说并没有能力去承接这项艰巨的任务。改编日版战队故事并剪辑日版镜头来完成电视版战队是整个剧组最擅长的工作,但假如故事被搬上电影荧幕,就注定不能靠着如此简易的模式去敷衍影迷。塞班清楚的意识到如果要打造出一部恐龙战队的电影来,那就必须寻找一个可以胜任的第三方电影公司来合作。
《恐龙战队》电影版的海报封面。
二十世纪福克斯作为福克斯电视台的兄弟公司,同样把目光投向了超凡战队的电影计划,他们非常渴望将这一成功的电视剧集改编拍成电影,从而为他们的儿童电影开辟新的市场。战队电视剧的火爆也是每个制作人所有目共睹的,这也让福克斯不由联想到了之前另一个火爆的电视动画《忍者神龟》,而在战队播出之前忍者神龟动画就已获得了真人版改编电影的成功,并连续拍摄了三部曲。首部忍者神龟电影为华纳公司赢得了2.0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续集两部曲表现欠佳),而整部电影的制作经费仅有约1350万美元,福克斯公司所看到的重点便是将受欢迎的电视剧电影化以后的巨大成功,此时的战队正需要一个电影计划锦上添花。
所幸超凡战队系列电视已是福克斯公司的囊中物,于是总公司做了顺水人情向塞班推荐了二十世纪福克斯来担任合作战队的电影计划,能够有正经电影制作班底的支持也让塞班解了心头之患,同时双方达成协议沿用电视版的演员故事框架等来拍摄电影,而福克斯公司也是允诺给予电影巨额预算来拍摄不同于电视版的大片电影。
电影版红毯现场。
整个电影拍摄计划的时间非常紧张,一边是对电影高水平的追求,另一边则是尽可能高效率的执行电影拍摄。电影版战队也彻底摒弃了日版战队的镜头,脱离日版完全使用本土拍摄来完成,虽然日版超级战队也有类似的剧场版,但对福克斯和塞班来说这就是完全属于美国的战队电影,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原汁原味的西方化。
最初电影版的拍摄场地被定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地,导演也选定由史蒂夫•王(Steve Wang)担任。史蒂夫•王在接手战队之前曾完成过另一部较为知名的漫画改编电影《强殖装甲》(The Guyver),真人版《强殖装甲》电影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特摄电影,对史蒂夫而言恐龙战队与他之前拍摄的凯普变身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史蒂夫受之前作品的影响更追求一种生化变身的概念,在制作电影版概念的时候他也秉持这一理念来呈现战队反派。和《强殖装甲》所不同的是恐龙战队原本是一部儿童电视剧,自然不能实现这些过分重口味的设定,于是福克斯发现史蒂夫的理念和战队主题产生了分歧后,替换上布莱恩•斯派塞(Bryan Spicer)担任电影总导演。有了史蒂夫的前车之鉴,布莱恩来到剧组以后能做的改变就微乎其微,而受到福克斯方面的压力,整个剧组只得尽可能以电视版设定为基础来拍摄电影故事,也因此省去了重新做设定的花费。
电影版剧照。
电影剧组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演员档期问题,既然电影版决定了使用电视版同样的演员,那么就不得不等待电视版拍摄工作完成以后才能开始电影的拍摄。不过众所周知,电视版战队几乎是每个星期不间断的在拍摄和播放,在暑假的电视剧旺季根本没有时间让演员们空出来去拍摄电影,电影计划只能一推再推,推迟到了当年这季电视剧集完结以后才开始拍摄。眼看着演员们终于卸下了电视版的工作来到电影剧组,可季节不等人,一转眼北美便迎来了冬天,让年轻的战队成员在冰天雪地里战斗可不是个办法,于是剧组再次陷入僵局。
剧组突发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故事舞台改到远在南半球的大洋洲,正直夏季的悉尼无疑是最佳的拍摄地点之一。约翰•兰道(John Landau)率先向剧组提出了这一建设性的想法,并受到了制作人苏珊娜•托德(Suzanne Todd)的大力支持,遂诞生了用悉尼舞台代替电视版天使丛林作为故事场景的全新架构。剧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北美到澳洲的交接,成功的把战队成员们带到了悉尼的拍摄现场开始工作,同时剧组也用最快速度发掘出当地符合条件的环境搭建出全新的战队基地,反派乍得和莉达的营地以及其他设施。
电影版剧照中穿着清凉的演员们。
整部电影花费了将近6个月完成了全部拍摄,并耗费了近1500万美元的高额预算,二十世纪福克斯也深信恐龙战队能给他们带来爆炸性的票房收入而丝毫不吝惜资本投入。
独立于电视版的电影拍摄工作也带来了不少令人尴尬的改编,幸好其中有些因导演个人理解谬误而产生的失误在最终电影里被改正了,电影版在拍摄过程中曾或多或少的存在导演对战队设定的过度理解。比如其中最大的一个改变曾是对战队成员头盔的改造,在最初拍摄电影版的时候,导演要求道具组把演员的皮套头盔改成可视结构,将演员的眼睛和嘴巴暴露在外。布莱恩单纯的认为这有助于演员们在电影里表达各自的情绪,于是在片场看到非常尴尬的一幕就是演员们戴着无比滑稽的半镂空式头盔,一边完成各自在皮套下的表演。直到听取了整个剧组的意见和观看了一些拍摄样片之后,导演才终于打消了自己这个荒唐的念头,并且对比电视版全覆式头盔的效果他才领悟到战队皮套完整的必要性,观众完全不用靠脸来辨认演员,战队的皮套自然而然就代表了每一个队员的身份。
被废弃掉的缕空头盔版。
电影版对皮套的大改也源于全新制作战队皮套的因素,区别于电视版简易的紧身衣皮套效果,电影版的战队皮套质感被重新定义更接近于盔甲的效果,每个战队成员的皮套也比电视版更有分量。整个皮套的重量大约超过40磅,穿着这样重量级的皮套拍摄自然给演员们身体上加大了负担,尤其是队伍中的两个女性成员,经常在拍摄一段动作镜头后筋疲力尽。
电影版麦克佐德。
布莱恩还有一个不算太成功的创意就是使用了CG来完成战队机器人的镜头,他花了很大力气去说服福克斯和塞班答应他对战队的机器人做出大幅度改变,用电脑动画取代日式皮套的他相信自己所拍摄出的电影更商业化更时髦,但观众最后也没有因为这些耗资不菲的CG而对电影版的麦克佐德认可。从电视版恐龙战队而来的观众更喜欢传统皮套演员所完成的机器人对战,而90年代不算成熟的CG技术也远不如皮套演员扮演的麦克佐德看上去真实。
原来所计划的电影拍摄中是希望有演员本人来完成皮套的拍摄,也就是说尽可能的让主演们自己来扮演自己变身后的戏份。然而随着拍摄时间越来越紧迫,导演不得不启用了皮套演员来代替完成变身后成员的镜头,这样来保证变身前后的镜头可以在同一时间分成两组来拍摄。分成不同小组拍摄的办法来保证时间效率的同时也流失了镜头的连贯性,如同电视版一样用剪辑的方式衔接变身后的镜头,失去了电影在计划之初的优势。
电影版的原创角色杜尔茜(Dulcea)也给剧组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电影里杜尔茜的角色原定是由加布里埃尔菲茨帕特里克(Gabrielle Fitzpatrick)扮演,并在电影里代替佐藤承担起队员们导师的任务。然而电影开机不久,加布里埃尔就因伤病退出了剧组(卵巢囊肿手术),剧组不得不临时寻觅新的继任者,很快玛莉思嘉(Mariska Hargitay)进入了剧组视野,成为替代人选。不过随着拍摄的继续,导演很快意识到新演员无法胜任这个角色,毕竟继任者是临时起意挑选的,无法做到原来加布里埃尔从外形和气质上与角色相符合的效果,如同电视试播集中对黄衣战士的更换,到了电影版相反是原演员更加胜任杜尔茜这一角色。于是杜尔茜相关的拍摄进度搁浅,本来由玛莉思嘉拍摄过的镜头也全部作废,整个团队都不得不等待加布里埃尔回归剧组。幸而加布里埃尔手术成功,并在95年1月便回归了剧组开始拍摄,于是整个拍摄才得以重回正轨。
加布里埃尔扮演的杜尔茜3(正式版)
玛莉思嘉所扮演的杜尔茜。
从最后的电影成品来看,布莱恩也许没有达到福克斯和塞班最初所设想的电影效果。一些来自战队迷的评价更是严厉,电影中没有实现电视到电影质感的飞跃,反而使之看似是一部披着电影外衣的电视剧水准影片,也因为各种细节的改变使得它又远不及电视版战队那样亲切。可以说是因为整个电影拍摄周期的短暂才限制了整个剧组的发挥,临时更换导演更是雪上加霜,疯狂追赶进度般的拍摄计划最后交出的成品也只能是不功不过。尽管如此,这部美版战队史上的电影处女作还是赢得了全球超过6000万美元的票房,为战队在电影荧幕上画下了精彩的一笔。
本文仅供Anitama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阅读原文:anitama/article/6435cb8b98c219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