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常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一生失意不得志,沉醉于山水漫游之中,创作题材多数为田园山水类,透着一股清幽淡泊的情怀,尤以《题破山寺后禅院》最为出名: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让人忘却俗世烦恼的破山寺禅院
诗题顾名思义,是常建记述某日清晨游览破山寺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古朴凝练的言语勾勒出清幽寂静的世外禅院,闻之让人忘却凡俗。
跟随诗人常建的视线见到的风景:
清晨起了个大早,“我”踏进了这方古老寺院,身后旭日的光辉漫洒在山上高高的树林里。弯曲曲的竹林掩映着小路通向更加幽深的去处,寺庙后面的禅房前后种满了各类花草树木,长势茂盛,色彩缤纷。
山上的阳光越加明媚,使得那些飞鸟麻雀更加欢欣喜悦,叽叽喳喳炫耀自己的歌喉;清澈的潭水映照出自己的倒影,让人见了烦恼尽消,心旷神怡。
此时此刻的破山寺,万物寂静沉默,只留下了和尚敲击钟磬的声响。
首联二句交代时间地点,“破山寺”即江苏常熟西北虞山上的兴福寺,始建于南朝。旭日初升映照着这片山林,破山寺周围仿佛萦绕着光芒,让人神往。
颔联二句素来被奉为经典,“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说是“竹径”。诗人绕过竹林掩映的小路,直达清幽深邃的后院禅房,满目繁花似锦,流连忘返。“深”不单指花木繁多,亦指诗人越走越远,直至深处。
颈联二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令游者从深邃幽远的环境中脱离出来,突然眼前一亮,禅院不单单是清冷幽静,当阳光普照之时,山里鸟儿自在鸣叫,水潭边的映出的影子清澈空灵,仿佛受了一场心灵洗礼般,再多的俗世杂念都清空了。
尾联二句宛如余音久久萦绕耳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一做“此俱寂”。其实鸟鸣山更幽,此刻并非什么声音都停止了,而是在诗人的脑海里,自然的声音和城镇的喧嚣都好似寂灭了,只剩下寺庙僧人的木鱼钟声悠扬嘹亮,仿佛引领者我们步入忘却尘俗的轻灵境界,耐人寻味。
常建这首五言律诗明写游玩古寺的见闻,实则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对摆脱尘念遁世的渴望。
颔联和颈联历来被封为经典佳句,除了诗人空灵的描绘能让人宛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的意境外,还有发人深思的寓意深藏其内。
当你站在清澈的水潭边,透过自己的倒影会联想到什么呢?是顾影自怜的美貌,亦或是无所遁形的心思?
我是@晴空莽莽,闲来读诗,偶有所感,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