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芳 菏泽报道
9月16日,“菏泽这十年·牡丹区”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牡丹区委副书记,区长董良峰介绍,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十年来,牡丹区坚持“工业强区、服务业兴区”战略不动摇,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发展到15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3家,实现了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城市品质全域嬗变,发展能级持续跃升,高质量发展的强区之路频频提速。
工业稳则经济稳
2019年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牡丹区聚焦市“231”特色产业体系,调整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旗帜鲜明推动工业“二次创业”。着力推动重点产业突破。推动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形成以亿华电机、英搏尔电气为龙头,广源铜带、高峰电机等企业为骨干的机电设备制造产业。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引进落实了技术世界领先的石炭纪纳米新材料项目;推进铠驿新材料投产运营,加快国德电器项目运作,持续放大虹吸效应。加快绿色休闲食品产业膨胀发展。沙土食品小镇汇聚了佳美食品、沙土瓜子、新润林食品等20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2021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牡丹区(绿色休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今年8月在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评价中获得前10名,成为全市唯一一家获评的产业集群。
2021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全市最少的52家发展到156家,占全市比重从3.15%提高到6.83%,产值从100亿元提升到212亿元,分别是2019年工业“二次创业”之初的3倍、2.2倍、2.1倍。今年1—7月份,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14.6亿元,同比增长14.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高于全市平均2.2个百分点,显示了牡丹区工业经济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
商业活则经济活
蓬勃发展的服务业已经成为牡丹区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牡丹区注重发挥主城区优势,瞄准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三个主攻方向”,紧抓城区、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围绕提升产城融合度、完善供需产业链,加快构建传统与现代服务业齐抓、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的发展格局,获评“十三五”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优秀县区。
2021年,牡丹区三次产业比为8.3:22:69.7,三产占比全市最高;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3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市场交易额875亿元,分别增长18%、11%。做大商贸物流业。坚持商贸兴区,牡丹商贸园区、万福河商贸物流园区、临港经济园区、天华电商产业园区“四大商贸园区”聚集能力不断提升,银田农贸城、毅德商贸城、花卉大市场等“八大专业市场”不断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亿联世贸、大润发、金贸城、佳和城等“十大商贸综合体”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商业中心逐步形成。推动三信商贸、金霸电器、银田农产品物流等20家重点企业提档升级,着力构筑多点支撑、错位竞争的物流集散中心。菏泽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运营,2021年进出口交易额位居全省第2。做优新兴服务业。大力实施“鸟巢计划”,加快中国美院菏泽科技园建设,签约入驻公司50多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依托会盟台、国际会展中心,拓宽会展经济发展路径,高档次举办各类会展活动,着力构建四省交界地区会展之都。运用“互联网 居家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医养健康、检验检修等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迈向高端化。做强电商产业。发挥天华电商产业园引领作用,引进大龙网、猪八戒网、田田圈等服务平台,大力招引产业链企业、头部卖家入驻,加快电商产业向上下游、左右岸延伸。全区电商经济加速步入快车道,发展淘宝镇9个、淘宝村51个,电商企业3800多家,活跃网店3.9万户,从业人员6万余人,涌现出牡丹芍药鲜花、山药、瓜子、红糖等一批网红产品,牡丹产品直播带货登上央视新闻联播。2021年实现电商交易额668亿元、增长11%。先后获得省、市电子商务示范县称号,天华电商小镇入选首批“山东省电商小镇”,天华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山东省电商兴农扶贫大会、第五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2018腾讯为村大会等国家级会议相继在我区召开。做旺文化旅游业。深挖“一都五乡”文化内涵,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构建全域布局、全景打造、全业融合的旅游新格局。推进牡丹旅游与生态旅游并蒂花开,加快曹州牡丹园提升改造,着力建设国花大道“十里花廊”,培育发展设施农业、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做足“旅游 ”融合文章,依托七里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加快国际国花博览中心、奇珍博物馆、方特“熊出没”主题乐园等项目建设,推动艺术中国牡丹古镇、北大燕园新城、天山海世界等项目尽快落地,植入更多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最热“打卡地”。深入挖掘黄河风情文化、祖源文化、红色文化,精心打造凸显传统元素、富有现代气息、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旅游业持续提档升级,2021年接待游客5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