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花鼓戏的剧目很多,多来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哲理、名言,通过舞台呈现,让广大观众看到了民族的智慧,领悟到了人生哲理,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薰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零陵花鼓戏的音乐,主要是由祁阳和道县调子戏合流而成。包括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部分。声乐曲即唱腔音乐,由各种不同特点的声腔结构而成。器乐曲即伴奏音乐,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零陵花鼓戏源于民间花灯、小调。清嘉庆二年(1797年)的零陵地方文献,就载有花灯、调子演出的情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祁阳花鼓灯和道县对子调在零陵融汇,形成“半戏半调”的新剧种,始称“楚南戏”。零陵花鼓戏,旧称花灯,或名调子。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个艺术路子,是在民间歌舞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剧种。新中国成立后,祁、道两路合流,1956年定名为“零陵花鼓戏”。2009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零陵花鼓戏的剧目,来自民间,土生土长,大都是前辈艺人根据现实生活、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创编而成。在所有的剧目当中,对子调和走场调剧目各占总数的15%,属于川调类的剧目占总数的70%。题材内容,已从表现生产劳动、婚姻爱情的基础上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情节复杂,行当齐备,多为大、中型剧目,已从歌舞型的演唱形式,发展为唱、做、念、舞综合性的戏曲形式。花鼓灯说祁阳话,语气平稳,声调柔和。调子戏说道县话,语气高亢。同为一字,祁阳话念平声,道县话念仄声,新中国成立后,祁、道两路合流,舞台语言逐渐规范化,统一使用祁剧永河路的舞台语言。唱腔音乐源自山歌、民歌、小调、巫曲、说唱等民间音乐,属于调子腔,为曲牌联缀体。分为走场调、川调、小调(分为地方小调和丝弦小调)等三大类型。零陵花鼓戏是在“对子调”的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表演是旦舞手帕,丑挥纸扇走矮步,绕旦回旋,相互对唱的一种生动活泼的演唱形式。因此,矮步、扇花就成为零陵花鼓戏表演艺术最重要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