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决战》播出,备受好评:节奏快、场面恢宏、演技派之间的神仙打架。
但相比之下,个人更喜欢30年前的影版《大决战》,无论是特型演员比较,还是战争的大场面,影版都无可挑剔,被誉为“空前绝后”的军事鸿篇巨制。
01、剧本创作
1949年后,许多人想将大决战这个题材拍成电影,但一直未成,毕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直到1986年1月,领导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这个任务交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并让李俊担任总导演。
李俊,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执导过《农奴》、《闪闪的红星》等作品。
李俊是总导演,在整体上把握电影的质量,但他不可能一人执导3部,于是每一部影片还增设了一位首席导演,《辽沈战役》的杨光远,《淮海战役》的蔡继渭以及《平津战役》的韦廉。
领导非常重视剧本,坚持“剧本不好不拍”的原则,剧组主创们开始查阅大量资料,采访聂帅以及一些参加三大战役的人,并且进行实地考察等。
聂帅算是本片的顾问之一,他详细介绍了三大战役的情况,比如平津战役中如何争取傅作义、如何保护古都等。
剧本前后修改了8次才通过,后面出来的样片更是审核了9次,最终历经5年时间,才得以呈现。
02、“巨制”战争片
《长津湖》投资13亿,是中国影史最贵的电影,但是和《大决战》三部曲相比,还是差了许多。
《大决战》三部曲,虽然投资只有1个亿,但那是30多年前,放到现在妥妥几十亿的节奏。
影片参拍人员数量也是史无前例的,八一厂职工基本全员上阵,群众达15万余人次,为了拍摄战争场面,从各军区以及各单位,抽掉了约13万干部战士参与,动员如此庞大的人员,是一部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
另外各种物资供应也是军事片之最,炸药160吨、棉衣1万多套、坦克50辆、可炸汽车100辆、空炮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等,还运用了大量的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
没有国家的支持,《大决战》是拍不成的,但这也不意味着可以挥霍浪费,每一分钱都是有会计统计的,比如士兵群演,每人每日补助2元,单单这块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03、一个镜头等两年
《大决战》三部曲大气磅礴,第一部《辽沈战役》的开头,毛主席登上高山看黄河解冻的镜头,这个镜头太有意境了。
黄河轰隆隆地解冻、开裂、相互撞击,冰块混合着河水倾泻而下,发出地动山摇般的巨响,恢弘壮观的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有种特别的震撼力。
再对应当时的国内局势,我军已经从防御走向反攻,有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个镜头在电影中虽然很短,但剧组为了拍到完美状态,足足在黄河边苦苦等了两年之久。
《大决战》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全景式的战争巨片,战争场面波澜壮阔,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从万炮齐发到上千人的冲锋,从国民党的机械化运输到人民的小推车,都是难以复刻的经典。
后来本片基本上成了模板,《亮剑》、《建国大业》等影片都直接把战争场面拿来用。
影片1991年8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许多领导都参加了,并给予高度评价。就连小平同志看了都夸赞:“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不仅在内地引起轰动,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纷纷夸赞:“艺术感染力大,是部好电影”。
影片第二年在金鸡奖上大获全胜,斩获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最佳美术、最佳剪辑、最佳道具和最佳烟火等奖项。
04、演员的选择
《大决战》三部曲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有238位,主要角色有50人,选择合适的演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剧组决定采用“自愿报名,试戏选拔”的方式进行海选,总导演李俊要求,主要角色要做到形神兼备,其他演员主要朴实一点。
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几位关键人物全部敲定,古月的毛主席和卢奇的小平同志,这两位毫无争议。
古月版毛主席,基本上无可超越,首先是外形上的高度贴合,得到叶帅亲自盖章的;
然后在走路姿势、抽烟动作、说话语速上,古月基本上达到了完美;
古月曾说主席这样伟大的人物,需要演员一生的功力去塑造,个人觉得古月最大的优势是将毛主席生活化,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卢奇第一次演小平同志,是1988年的《百色起义》,他通过钻研,体会伟人的“魂”和“神”,从此成为特型演员,而且还得到小平同志家人的夸赞:感谢卢奇同志,他演得很恰当、很成功。
影片比较有争议的是周总理和蒋介石的人选,当时许多人觉得王铁成是周总理的最佳人选,他塑造的周总理形象逼真且传神,但剧组选择苏林是有原因的,因为王铁成年龄偏大,毕竟指挥三大战役时,周总理只有50岁。
然后蒋介石的扮演者,当时最出名的是孙飞虎,但剧组整体的要求是实事求是,而孙飞虎总想将蒋介石演成反派,觉得有丑化嫌疑,所以选择了赵恒多,并且他在《血战台儿庄》中表现出色。
事实证明,剧组选择赵恒多是正确的,他塑造的蒋介石得到一致夸赞,甚至当时台湾许多有关人士,看了之后都说他演得很到位。
05、“实事求是”的林彪形象
林彪的结局众所周知,但《大决战》要怎么写林彪,剧组不敢做主。当时领导亲自拍板,要实事求是。
不仅林彪,就连国民党的军官,也是实事求是,廖耀湘、卫立煌、杜聿明、傅作义等都很出彩。
有了定调,《大决战》客观事实的写林彪,不偏不倚,电影中既体现了他打仗的犹豫和谨慎,也展现了他的果决,比如那句经典台词:“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马绍信的表演,加大了这个角色的可信度,他对林总的处理是“冷”,冷漠、冷静、冷淡,深藏不露,不苟言笑,另外喜欢吃黄豆,爱思考的特点描写得入木三分。
关于打锦州还是打长春,历史已经做出了证明,毛主席是从全局考虑,战略眼光极高,而林帅则是精打细算,考虑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非常好,林总在车站月台踱步,思考到底怎么打,真的是历史感和细节浑然一体,称得上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马绍信塑造的林总也做到了形神兼备,据说电影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剧组和观众有个见面会,大家对马绍信的喜爱超过了古月,纷纷找他合影
06、感人的场面
《大决战》三部曲拍得有气势,令人回味无穷,但也有令人感动的场面。
比如《辽沈战役》的猪肉炖粉条,炊事员去送饭,可是到了阵地上,却没有一个战士能够站起来了,再也吃不上饭了。
《淮海战役》中担架上的尸体,排列在地上,一眼望不到头;人民用小推车、独轮车运送物资,亲人中途被炸死,继续前行。
还有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配水池战斗,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令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深知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大决战》是宏大叙事战争电影中最高水准之作,没有电脑特效的爆炸,真人上阵的战场全景航拍镜头,特型演员们的精湛演绎以及说方言的亲切感和真实感,都铭刻在一代观众心里。(撰文: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