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期奇葩说有这样一个辩题:童话既然都是假的,该不该告诉孩子们这个真相?以傅首尔为首的一众奇葩们就此展开激烈辩论。
作为一个从小听童话长大的理想主义者,经历了无数现实中的反面案例如今成为家长的我,看到这个问题不禁也心里一颤,该不该告诉自己的孩子童话是假的?
童话里的故事大部分愿景美好,可问题是真相什么时候会来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临,梦想到现实的接轨如何做到“软着陆“,才能将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影响控制到最低?这恐怕是每一个父母都迟早要面对的育儿课题。
《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
上周末循例带孩子去看了儿童剧,这次的《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是北京儿艺的作品,也是2019年末羊城最火爆的一场儿童剧。广州两个场次早早售罄下架,我们干脆去了佛山追剧,顺便安排个佛山一日游。
佛山南海影剧院
《你看上去很好吃》儿童舞台剧改编自日本顶级绘本大师宫西达也的同名作品,讲的是一个与父母失散的小甲龙与凶残的霸王龙相遇,阴差阳错“认贼作父”后,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又令人心酸的故事。
绘本故事很简单,剧目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多延展和扩容,最终达到了近90分钟的长度。和我以前看过的其他国产儿童剧一样,剧情主要是靠大段的台词对白来推动,前半段剧情的发展也很快,加了不少群演恐龙们的戏份。
翼龙、鸟龙、扇龙、啮齿龙、三角龙、鸭嘴龙、甲龙、霸王龙、这些早已灭绝,温柔而又残暴的古生物如来喝下午茶的老虎一样,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而其中甲龙与霸王龙这一对“异姓父子”之间的关系却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亲子写照。
当男孩成为男人
和母亲怀胎十月、生产哺育不同,男人成为父亲的过程并不是循序渐进、自然生发的。他们更多是在一片惊呼和茫然中被骤然推到了“父亲”这个职位上,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角色的和转换和霸王龙一样,是相对延后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气力去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然而这种身份认同一旦产生,所迸发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潇洒不羁如贝克汉姆,有了小七也会变成宠女狂魔;霸王龙当了爸爸也会开始吃素,用藤条绑住嘴巴等一系列自律行为让众人感叹:它不再是当初那个霸王龙了。
这种人兽合一的服化道有点像音乐剧《狮子王》
和唠叨说教的母亲不同,男人多半不善言谈,所以比起妈妈的言传,父亲榜样的力量更多在于身教。无论是甩尾巴、吼叫、还是奔跑,都是扎扎实实先做在前面给孩子做身体力行的示范,让孩子带着无限的崇拜与爱去模仿成长。这里想到我朋友圈里带着孩子去骑行、越野、跑马的爸爸们,充满了钦佩之情。
父亲也有自身的缺点,脾气暴躁、缺乏耐性,听到孩子无厘头的“十万个为什么”难免也会抓狂,此时舞台的灯光也转为红色,象征了情绪的颜色。霸王龙在自己的兽性和“人性”之间徘徊时,台下的男人们是否也时刻游移在自己的天性和责任之间,思考是更想做彼得潘还是人夫慈父这个难题?
无论是绘本还是儿童剧,两者最大的共性就是霸王龙始终没有忍心告诉小甲龙我不是你的爸爸。非但如此,剧中霸王龙还暗中助力,让小甲龙相信自己也可以和爸爸一样力大无穷,如《零零后》中芭学园的大李老师般去努力抬升孩子的自信。
这无疑也是童话中的童话,当我们听到“吃”就是到爸爸的肚子里去玩,我们发现原来童话中的父母也在“骗”自己的孩子。
所以当众龙恶狠狠拆穿真相,告诉小甲龙这个扎心事实时,它崩溃了,责问父亲为什么不一早告诉它实情。自责内疚的霸王龙百口莫辩,像极了从小给我们讲童话长大的父母,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受伤时,懊悔反省自己是不是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多残酷?
除了他们努力给我们在心中种植灌溉的真善美,没有告诉我们这世上还有很多“假恶丑”,除了一刀切的黑白对错,还有无数私欲和冷漠组成的灰色阴暗面。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吗?
可父母又能怎么做呢?
《奇葩说》中金发碧眼、完全是小公主本人的星悦发言非常感人。小时班上的犹太人同学父亲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告诉自己的孩子圣诞老人是假的,孩子到班上公布真相后反而弄哭了一班的孩子。这样的父亲名义上是给孩子揭露事实、认清真相,实则是为自己的自私和懒惰寻找借口。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哭,却把其他班上孩子的心伤透,直至最后要给全班孩子当面道歉,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取其辱。
她在十一岁那年没有等来霍格沃兹
的通知书,爸爸也没有残忍地说哈利波特是假的,而是充满童真地猜测送信的猫头鹰可能迷路了。所以尽管她长大后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也发现父亲对她的陪伴和爱都是真的。
我们又何以忍心苛责自己的父母没有过早给我们传授人生的真相?为了成年人所谓的真相去伤害孩子的想象和憧憬?
《美丽人生》中守护童心的父亲
我也是那个相信童话但又经历现实的人,如今慢慢学会接受幻灭也是成长的必经过程。但即使如此也不会选择世故冷漠、不会从小给自己孩子灌输丛林法则厚黑学。
因为比起这个世界怎么对待我,我更关心的是我和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傅妈朴实又走心的发言说哭了很多人,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拒绝这些,不相信这些,人在逆境和绝境中,最重要的还不是保留心中那一点点希望、憧憬和幸福力吗?
去对童书和绘本稍作了解就可发现,如画出《老虎来喝下午茶》中的朱迪奶奶,一直活在二战逃亡的阴影下一样,这些创作者们都是在生活和命运中看尽人生百态、碰撞得遍体鳞伤后仍然满怀希望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比别人更懂命运的曲折、现实的残酷,但也由此更懂希望和童心的可贵。蚌病生珠般将自己的苦难化成礼物,用希望和光芒报答命运。
有些事情慢慢来,反而比较快。
何必那么快去急于拆穿真相?倘若如此,我们会失去一个天真的孩子,得到一个现实的大人。而我们这个世界上,充满挫败感的现实的大人还少吗?
所以我还是会给孩子讲这些童话,讲丑小鸭如何抵御嘲笑讥讽、终变天鹅振翅高飞;讲小人鱼如何被放弃遗忘,依然心存良善为爱成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如何满怀希望,在饥寒交迫中划亮一根根火柴用梦想和记忆温暖自己,直至最后勇敢坚持下来,幸福地成为人妇人母,生了一个世上最会写童话的儿子,给全世界小朋友带去爱与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原型是安徒生自己母亲的故事)
如大张伟说,单纯就是人生最大的武器。
希望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拥有这件童话故事赋予的小小武器和魔法,带我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雨打在石子上的声音。
长远看,是否遭遇痛苦和命运的变数实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父母很多时候实则无能为力。但在这之前,还是希望我们的爱能伴其左右,等有一天真正目送孩子们远离后,这武器可以成为他们内心的力量,带领其继续向上向前。
马超剧评
最后再说回这部儿童剧,观演后我也听到很多不同声音,喜欢的家长和孩子一样看得津津有味,也有一些看了很多儿童剧,阈值和沸点较高的父母觉得有些失望、认为有些偏低龄向了,无法照顾到日益拔高的成人的审美需求,但孩子爱看也不做过多强求。
这些都是正常的,一部剧如同电影书籍很难做到众口难调,千篇一律的吹捧才更恐怖。
我个人分析觉得一是目前国产儿童剧作品通有的创作风格问题,可能更要从剧本上去找原因。如绘本中霸王龙最后忍心放手是因为小甲龙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而剧中虽也有提示,但最后一幕并没有很明确交代清楚就仓促收尾,未能达到原著绘本中预想的精神高度。人物塑造也有些脸谱化,善恶角色极其分明,剧情也是大悲大喜转折过多。
其次由于是北方的剧作团队出品,导致台词在南北语言差异和文化特性方面考虑不足,没有照顾到到南方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度。一些非常北方化的,如“嗝屁着凉”这样的方言很多人是听不懂的。要知道这一代南方家长多是看tvb和翡翠台长大的一群人,连鞠萍姐姐和董浩叔叔都不见得知道是谁(更不要提大风车和金龟子)。
金龟子刘纯燕广东小伙伴有认识的吗?
如同不懂粤语的北方人不明白黄子华的梗,央视春晚上语言文化类节目里的笑料和包袱南方观众们也接不住,觉得说理生硬,煽情也略尬。
我家广东人的观感是很像央视频道的儿童节目。之前看小不点的剧,他嫌太贵太艺术性“没好好讲个故事”,这次讲了这么多道理,外加”60块钱看90分钟的超高性价比“他又觉得太说教,可见这届家长真的很难取悦。
然而这部剧这么火爆,也说明它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家长也可以通过看不同的剧,逐步确定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水平,无所谓高级低级鄙视链,也不用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如小马过河般去亲身体会才是最靠谱的经验。
同一时期在广州上演的爱尔兰亲子剧《嘘,我们有个计划》亦是如此,评论褒贬不一,有的说灯光昏暗吐槽拔草,有的和孩子兴致勃勃讨论互动,而有的是家长爱看、孩子反而睡着了,只能从成人角度给出大人的解读反馈。
而我家的因为年龄小,《很好吃》剧目时间过长有点坐不住,尤其是中场休息以后更是游离,台词内容不见得能理解多少,也分散了我看剧的注意力,要不停地去安抚稳定她的情绪(这里
建议观剧年龄3岁+更合适)。
所以看儿童剧,孩子的反应表现也是我们观剧体验最重要的部分。如朋友所说,“每看一部剧,都对孩子了解了更多一点”,我想这才是看儿童剧的最终目的。我也打算等她再大一点再来二刷这部《很好吃》,听听她的想法。
即使我当初推荐这部剧要爸爸带着孩子来看,实际上也有很多爸爸因为各种临时工作安排错过了。在妈妈们遗憾愤怒的同时,也希望能给在外打拼的爸爸们一点宽容和理解。
看不看这部剧其实问题不大,但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才是关键。
最终,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部剧即使不能给你一个答案,希望也能给你一个思考的契机。
至死都在保护儿子不受伤害的爸爸
佛山溜娃
看完剧后我们去打卡了众多博主推荐的岭南新天地,竟然有点穿越到上海石库门的感觉,古典和现代融合得很好,非常有生命力,小细节也禁打量值得细细玩味,还有专门的游客中心和导览,吃喝玩乐了大半天不亦乐乎。
圣诞期间还有小马宝莉的主题展示和粉色的圣诞树,以及有趣精致的圣诞市集,非常温馨有节日氛围,非常推荐大家周末来溜娃!
让孩子给圣诞老人写一封信吧
最后今天的二条是广州年末我个人推荐的最后一部儿童剧,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在剧场里迎来新的一年!
END
作者简介:马背上的民族,研究型新手妈妈,旅英工作生活十余年,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Marketing&Strategy硕士专业。曾担任英国大学国际招生官,常年往返于中英两地。
后回国
创业从事国际教育咨询工作。现定居广州,全职带娃兼职写稿,致力于亲子陪伴、绘本阅读、英语启蒙、儿童剧。日常分享育儿话题、教育观点和书籍影视戏剧等文艺评论。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
专栏作者。头条号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5次青云奖获得者。广州天爱儿科家委会成员,公益组织“女童保护”志愿者。合作推广请添加
微信:mayauk
马背上的女超人
一个学商科的文艺女中年
一个有点励志的家庭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