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12日)在东方卫视开播的《功勋》之《孙家栋的天路》单元,以无数次的卫星试验失败为切入点,聚焦“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讲述了以其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工作者从一张白纸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开拓中国航天事业、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的故事。
跟之前相比,这部由导演杨文军编剧徐速主导的单元情感浓度颇高:既正面表现了聂荣臻之于孙家栋的知遇之恩、钱学森与孙家栋的情同父子,更着力表现了妻子魏素萍与其不同寻常的伉俪情深。
为此,剧组特意邀请孙俪出山扮演魏素萍,也客观上促成了佟大为与孙俪《玉观音》之后18年的再度合作。孙俪在拍摄时特意将两部剧中二人握手的照片拼贴在一起,一切尽在不言中;佟大为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是百感交集,“似乎一切都没变,就像重逢一个童年伙伴。”
同乡缘分成为扮演者首选
1970年4月24日,一颗卫星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旋律奏响苍穹,中国开启太空时代。这一年,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先生41岁。对于41岁的佟大为来说,出演孙家栋这个角色恰逢其时。导演杨文军透露,接受选题后,心中第一个想到的扮演者就是佟大为:一是因为佟大为跟孙家栋院士是同乡,看孙家栋年轻的时候照片二人从气质形象也很贴近,再加上前期采访过程中发现“老爷子还是非常幽默、很暖的一个人”,所以认定佟大为是最理想的人选。佟大为接到邀约觉得很荣幸,推掉了后面的工作要专心拍《功勋》,“虽然这部戏只有6集,但我们差不多用了20集戏的时间去拍摄,整个团队都非常认真。”
虽然有着同乡的天然亲近感,且塑造了不少知识分子形象,佟大为对塑造孙家栋的前期功课丝毫不敢放松。他读了孙家栋的自传及大量资料。“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一直没机会见到孙老先生本人,但从资料里可以感受到,搞科研的老专家性格非常理智,对所有东西要求都很准确,包括自我管理。自传里也讲了,他在苏联留学的时候,拿到了斯大林奖章,即便是苏联人拿这个奖也很难,需要各方面都特别突出、各科成绩都足够优异,包括体育,相当于是苏联一个军事学院里最顶尖的人,才能拿到斯大林奖章,很了不起。”通过深入学习,佟大为还第一次了解到包括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内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人造卫星都是在孙家栋院士主持下完成的。
祭扫航天人公墓感受牺牲精神
不过,所有的书面和影像学习都不及第一次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实地拍摄带来的震撼强烈。来到戈壁的第一天,佟大为就去瞻仰祭扫了酒泉的航天人公墓,“公墓里面安葬的是聂荣臻元帅领导的,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很多科学家、军人、将军,所有墓碑都面向发射场的方向。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酒泉,并且永远在这片热土上守望着咱们国家的导弹、卫星从酒泉一颗一颗成功发射。”佟大为透露,剧中聂荣臻元帅与孙家栋有一段对话,大意也是百年之后要埋在这个地方,我要看着我们的一颗一颗人造卫星成功上天,“几代人把他们一生的精力都奉献在国家的国防事业上,怎么能让人不动容!”
塑造科学家孙家栋,陌生的行业、拗口的航天专业术语还是给佟大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台词是难度很大的一件事,里边很多专业术语,包括原理,对我来说有点难。不像之前拍《奔腾年代》,火车研发还能查到资料,导弹和卫星都是涉密的,很多无从知晓”。为了更加贴合角色,他拒绝“生记硬背”,主动寻求编剧的指导,理顺理解每一句台词,一旦开机拍摄,“佟大为”便与“孙家栋”融为一体。不过,经过艰难的拍摄“洗礼”,佟大为也会不由心生自豪感,不久前在家提前看片,还趁机在孩子们面前提高了一下身为父亲的形象,“我跟孩子讲,爸爸演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问什么是航天?我就可以展开聊很多话题——没拍这部戏之前,我对卫星的理解是它能完成通信、遥测,包括卫星云图这样的功能。后来才知道卫星上天相当于是我们中国人在天上有了眼睛和耳朵,这个是最重要的。”
从《玉观音》到《功勋》,18年我们真的长大了
2003年播出的电视剧《玉观音》是佟大为和孙俪的成名作,当年青涩的两位新人携手走进观众视野,也让他与女主角孙俪结下了深厚友谊。十八年后,两人迎来再度合作,由孙俪饰演孙家栋的妻子魏素萍。剧中的魏素萍是个“有点强势”的妻子,但杨文军导演评价这个角色“真实、感人”。
在工作中,孙家栋冲锋在前;在生活中,魏素萍才是那道坚实的后盾。因为工作,他缺席了妻子的生产,待结束工作返家时,家中的孩子已经三个月大。魏素萍一边嗔怪着丈夫,一边向邻居借张肉票外出买菜,因为“我们家栋爱吃肉”。在塑造这对夫妻时,该剧并未过多着墨小家庭的不易,仅通过简单的几场对手戏,便勾勒出了一个内心强大的妻子和永远张开双臂迎接孙家栋的温暖家庭。
谈到与孙俪再次合作不一样的感受,佟大为语气温柔,”感觉像儿时的伙伴再见面,时隔18年再一块合作都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是真的长大了,但是在一起还是会回忆过去,回忆《玉观音》时稚嫩、青涩的拍摄过程。私下我们也会交流养生,我们都对养生很感兴趣。”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