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德国的两个兄弟——哥哥雅各布.格林 (1785-——1863,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童话作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 -1859, 德国著名民间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民俗学家),经过数十年艰苦的搜集,反复精心整理而成的。
1806年,22岁的雅各布和20岁的威廉兄弟俩背上干粮袋,带上纸笔,跋山涉水,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这一家到那一家, 开始了搜集童话的艰难历程。风霜雨雪日头晒,他们不怕;病痛饥渴步履艰,他们坚持;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他们情愿。积日累年,饥一餐,饱一顿,风餐露宿,以至倾家荡产。他们靠着乞讨,互相勉励,决心把这项工作做到底——兄弟俩自幼喜爱童话,深知小朋友都喜爱童话。童话是孩子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啊!
一次, 兄弟俩走到一个山脚下,莽莽野林,阴气森森,夕阳已下,西风飒飒,令人不寒而栗。二人正踌躇是否继续向前走时,突然“嗖”的一声,一只红眼狼从杂草丛中窜出来,恶狠狠地扑过来。二人急忙躲闪两边,摸起石块雨点般地砸过去,毫不畏惧地同恶狼搏斗起来!那狼一跃扑向东, 一跃又扑向西,穷凶极恶地嚎叫着。这时兄弟俩已精疲力竭,也都受了伤。蓦然,威廉急中生智,他从粮袋中掏出一块面包掷向恶狼。那家伙一头扑向食物, 兄弟俩急忙拾起行装,逃离险境。
又一次,他们在深山老林中遭遇了黑熊。一番激战,连打加轰,好歹把黑熊赶跑了。可是,他们俩却已是遍体鳞伤。
格林兄弟为搜集童话经历的磨难,要比他们的童话故事多得多呢。
搜集尽可能多的童话是格林兄弟的最大心愿。为此,不论是谁,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是老人还是孩子,也不管他居住在哪里,或者对方提出什么条件,只要他有童话故事,他们都诚恳地登门拜访求教,请人讲给他们听。
玛丽娅是富人家的保姆,她是个“故事囊”。为请玛丽娅讲故事,兄弟俩首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然后先帮保姆干完了一天的话,这样才从她那里听到了20多个故事。
哈德琳是裁缝的妻子。裁缝的活格林兄弟帮不上忙,只得靠磨嘴皮子,说好话。费了好大劲,总算做通了她丈夫的工作。哈德琳给他俩讲了15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还在裁缝这里打听到西法利亚地区有个讲故事家族,祖孙三代以讲故事为业。这家有8个儿子、6个女儿、都是故事大王,这可是必去的人家。 可是到那里有百里之遥呀!乘车行一程,坐船走一段, 又步行几十里赶到那里。格林兄弟敬上厚礼觐见了主人,诚心实意地求教,感动了这家人。人家是以讲故事为生的、那就得以故事换故事,兄弟俩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他们交换了好多故事。
一次, 格林兄弟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听说这里有一个退伍的老骑兵,满肚子都是故事。可是,老骑兵更怪,你登门请他讲故事,他却摆起“谱”来。哥俩进门,恭恭敬敬地向老骑兵问好,诚恳地说明来意。开始,老骑兵似理非理,无动于衷。再三恳求,老骑兵还是摇头耸肩,金口不开。这是为什么?格林兄弟捉摸着,观察着:老骑兵面带病态,穿着又旧又破。忽然他们反应过来:要听他讲故事,得先缴“听讲费”!这可难为了兄弟俩。十多年来行万里路,访千百人,耗去了全部家当,只能靠乞讨行路,哪里还有钱呀!怎么办?“难道还要老人可怜我们吗?不,应当给他点帮助——一童话故事里的好人都是这样的。”兄弟俩不约而同地想,“赠他点什么呢?”二人望望老人的衣衫,再看看自己的衣服,就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彬彬有礼地赠给老骑兵。老人深为感动,请他们坐上炕头,为他们讲了好几个从未给别人讲过的故事。
数十年艰苦奔波,格林兄弟收集到几千个民间故事。第一步工作就算告一段落。如果说,搜集故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是繁重的体力劳动,那么整理、筛选、改编这些故事,便是更为艰苦的脑力劳动。他们夜以继日地一篇篇地重读、回忆,一篇篇地改编、誊写,常常通宵达旦,精心地进行着大量的、难以想象的、复杂而艰苦的劳动。这样又用了几个年头,格林兄弟精编了200多个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好童话,出版了《格林童话全集》。
这就是《格林童话》的创作过程,也是170 多年来,它的生命力长盛不衰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