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提前看了一眼春晚的节目,在小品里也就是对沈腾的小品有一些期待,毕竟他这几年在综艺节目以及电影里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起码能让你笑一笑,其他人还有谁?也许还有贾玲、张小斐,但今年她俩缺席了。
沈腾已经很努力,但剧本本身还是让他发挥有限
10点多,沈腾马丽艾伦他们上台了,我用了10多分钟把这个小品《坑》看完之后,内心几乎毫无波澜,这个题材其实很好,属于讽刺类,还是讽刺那些躺平不作为的公职人员,但是作品的力度不够,情节不够,语言不够,就好比你去饭店想吃的是海鲜大餐,实际上服务员的端上来一盘不上不下的清水煮虾。
马丽演这类正面角色,也不出彩
我再努力想一想,原来他们演的这个《坑》其实早在28年前被填平了,填平这个坑的人是赵本山,赵本山在1995年春晚,拿出来一个不是很完美的作品叫《三鞭子》,这个作品当年获得了二等奖(一等奖被赵丽蓉拿走,她拿的名副其实),就是这个作品,从各方面来说就已经吊打《坑》,为什么呢?我来说说。
第一,两个作品有相同点,都是讽刺类,都是痛斥不作为的公职人员,批评这类人眼睁睁看着群众的困难,不伸手,不解决,能拖就拖不干活儿。沈腾的小品是一个大坑,赵本山的是道路上无数的大小坑。
当年的范伟还不出名
第二,从故事情节上来看,沈腾的小品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一个在家再怎么躺平的科长,也得多少知道点新局长的消息,比如性别,长相。就算没有,那么一个女局长出去调研掉坑里的可能性有多大?再一个,一个当了20年的科长,再怎么也能看出点眉眼高低,看不出领导的这个事真的挺勉强。
其实,最牵强也最无奈的是,局长说的最后一句话:你回家接着躺着吧。这句话也许只有部分人才能看的懂。
而赵本山的小品展现了普通群众和公职人员的直接对话,不管车老板认没认出县长,他们的对话和表现,在逻辑上能站的住,不像是在刻意的演。
老赵真的是个天才,尤其是扮演小人物
第三,讽刺小品靠什么抓住人,靠语言,靠能贴近内心有力度的语言。沈腾的《坑》演完,你能记住哪句?而老赵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他的车把式形象,更让我们记住了那些很朴实的语言,其中就有那段:这条道哇没人修啊,全是坎来尽是沟哇,坐轿车的来喝酒哇,喝完小酒往回溜哇。驾!这条路哇真特殊哇,多少年来不给铺哇,春耕化肥运不进,大棚柿子运不出哇!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啊!
这段够力度,够真实,够讽刺。尤其是最后那个: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啊!这个能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诚意,也就是说他们确实体会到了民间疾苦,做到了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最后一点,就是故事结尾的运用,沈腾的《坑》让我觉得他就是回家休息了,而坑填没填上不好说。而老赵的小品让我相信,最后县长就是为了感谢把他的车抬出来的群众们,也会把这些坑都填上。
对比现在的作品,我们再看看当年的老赵作品讽刺力度有多强,语言有多上头,看完了这一年你都记住这几句话。
这个动作和这句话让我们多少年都记忆深刻
1995年,赵本山和范伟合作的小品《牛大叔提干》,制造了经典金句: 他是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了“胃下垂”。
先用盅,后用杯,用完小碗对瓶吹。这一套下来,桌上基本就没人了。
(拎着蛋串)这“扯蛋、扯蛋”,是不是搁这来的?
厉害不?对一些现象是不是描绘的非常精准,力度也够,看完了觉得挺过瘾?但当时这个小品仍然是二等奖,仍然败给了赵丽蓉老师。
到了1998年,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搭建成铁三角,演出的小品《拜年》拿到了一等奖,这个奖也是众望所归。
赵本山在表演上是天生的天才
范伟的成功确实跟老赵有很大关系
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看到他们两个在小品上的合作
这个《拜年》依旧是讽刺类小品,情节紧凑,语言相当牛叉,以至于很多语录流行多年,搞的人们只记得这个节目是搞笑的,却忘记了这个小品的初衷。经典语录如下:
一年这事儿太多了,你给咱们全乡办了多少好事儿啊,你说从普及科学种田到开发粮食项目,你今天去银行,明天跑科委,你真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还给寡妇挑过水呢,全乡都知道这事儿呢。
哎哟,我的妈,你下来你早说,你看把我俩口累,这家伙下来也就平级了,我也不用怕你了。
哎呀,下来了啊,因为啥呀,腐败啊?
既然这大侄儿从乡长一下变成三胖子了,咱就不要照头再给一棒子了,对不?这时候的人,最需要理解,需要安慰,是不?谁一生还还还不犯点错误啊?犯错误就改,改完再犯呗!
要知道,这是1998年的节目,离现在已经有25年了,语言仍然流行,情节仍然不过时,这就是好作品的底蕴,这就是好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声也好,小品也好,剧本是作品优秀与否的根本,而优秀的演员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现在的演员能够达到老赵的标准的,还没有。而能潜下心来像研究本子,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好编剧,也没有。小品和相声失去了讽刺,那就基本失去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