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田林 王士伟 文/图
近日,一部讲述中国登山队历经生死挑战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电影《攀登者》正在热播,这部影片改编自中国1960年与1975年攀登珠峰的真实事件,第一代、第二代登山队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让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世界之巅。剧中吴京饰演的登山队队长方五洲的原型叫王富洲,是我国首位登山英雄!
王富洲1935年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纸坊镇南流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3岁多就跟着母亲到河堤上挖野菜、干农活、跑步锻炼,自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在南流村小学及西华县中学成绩优异,1952年去淮阳中学读书,1954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勘察系,同年被选入中国登山队,开启了他不平凡的岁月......
10月9日,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来到王富洲的老家周口市西华县纸坊镇南流村,村子中间一处有些破旧的院落,是王富洲家的老宅。虽说是老宅,也是1975年遭遇大水后重建的,更早的宅院早已淹没在那场大水之下。
如今,这处现存的老宅已经无人居住了,王富洲父母、弟弟均已过世,老家尚有弟媳李树莲、侄子王秋生等人。
采访中,南流村支部书记王超进说,平时老宅里不住人,王富洲的老家亲人居住在镇上,只是隔三差五回到老宅看看,打扫一下庭院,村里正在考虑修建“王富洲故居”,以期把英雄事迹和精神永久流传下去。
“富洲哥大我5岁,我小时候经常跟在他后面玩,俺这个村头就是沙河,富洲身体好啊,从家一口气跑到沙河边,100多米宽的河面,他一下游两个来回。他成名后从北京回来过几次,车子在村口就停下了,徒步进村与乡亲们握手唠家常,一点架子也没有,非常亲切。”79岁的村民王新乾回忆起和王富洲的往事,他又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王富洲的老宅院内,侄子王秋生抱着王富洲塑像回忆到,他每次回来老家就住在堂屋的西屋,还会换上以前的粗布旧衣,他最爱吃自家做的地锅黑菜叶子面条和辣椒芝麻盐,回北京的时候还要带上一罐家乡的小吃。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王富洲考入大学之前,都是在南流村度过的。1952年,他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淮阳中学就读时,父亲不幸去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儿时的王富洲像大多数乡村孩童一样活泼好动,村里人对他的一致评价就是,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也好。
彼时的王富洲是村里的“孩子王”。他每每对小伙伴们谈及未来出路,都会说:“我一定得考大学,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因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为国争光是无数男儿的远大梦想。
1954年8月,王富洲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地质系学习。50年代的地质工作者承担着为祖国找矿的重任,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有着极高要求。
针对这些特点,学校专门设立了登山运动课程,许多登山健将由此而出。
1958年大学毕业时,赶上国家组织登山队,王富洲入选。并在同一年成功登顶苏联境内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1959年登上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同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等中国登山队员,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实际上,王富洲身上散发出来的可贵精神,不仅仅是勤劳质朴,还有登山过程中不畏艰险、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精神;还有勇往直前、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有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积极进取精神。
他在成名后,一直牵挂着老家的乡亲和培养他的母校。1979年至1989年间,他曾两次回到家乡南流村小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村里的孩子作报告,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像自己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时至今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南流村支部书记王超进仍禁不住热泪盈眶。“人山人海,几个村的老百姓都来学校听报告,富洲叔讲自己的登山过程,我们听得热血沸腾,很多同学回来后都写作文,要当王富洲那样的英雄。”当时读小学的王超进说。
而对于他的中学母校淮阳中学,王富洲也多次“回校省亲”。1989年4月,时任中国国际体育旅行社总经理的王富洲和国家体委副主任庄则栋回到淮阳中学参观。他的到来,极大地激励了在校学生,在学校掀起了一股学习登山英雄的热潮。2013年10月,淮阳中学校庆之际,王富洲再次回到母校,并捐赠了自己用过的11件登山珍贵纪念品。如今,这些赠品陈列在淮阳中学校史馆王富洲纪念展台上,激励一代代在校学生。此外,淮阳中学还成立了“富洲班”,用王富洲的名字命名先进班级,直接激励高三学子。
2015年7月,80岁的王富洲不幸在京逝世后,如今,王富洲的侄子王秋生和亲友们还没有来及看电影《攀登者》,对于他们来说,富洲登山的事迹早已了然于心。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富洲精神”和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直都在,并不断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