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乐府钟
战国末至秦汉末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至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隋唐以后,青铜器便不再有什么发展了。正因为这样,秦汉至隋唐的千百年间,所遗留下的青铜器便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秦陵二号铜马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历史上,秦始皇及其仪仗队曾经5次浩浩荡荡巡视统一后的秦帝国。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在前呼后拥的皇后、嫔妃、宠臣、文武百官、皇子公主侍候下,踏上出巡征程。
秦始皇坐的车称为“金银车”,由6匹马所驾,让太仆亲自赶车。前面的马以虎皮蒙着眼,警跸车开道;后面的马挂着豹尾,并用桃木制作的弓箭辟邪驱魔,其场面之大出乎常人想象。
铜车马,称立车,又叫高车,属仪仗中负责警卫性质的兵车。因为驭手的驾车姿势不同,而有“立为高、坐为安”的分别。
秦陵一号铜马车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其陵寝中也有车马、兵器等陪葬品。而在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坑,便发现了两辆用青铜制作,以4匹马拉的战车。
被编号为1号的战车是立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4匹马。
秦青铜鼎
2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车厢为前后两室,两者之间有窗,上车的门在后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
秦始皇陵铜车马两乘总重量2.3吨,由6526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两辆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是造型最大、系驾关系最齐全、制作工艺最复杂的陪葬车马。因工艺过于复杂,陪葬物仅是实用物的二分之一大小。然尽管如此,它依然堪称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青铜戈
1号战车为单辕双轮车,车内配置了弩、矢、盾等多种兵器。辕长2.46米,轮径为0.59米,通高1.25米,总重量1061千克,由3064个零部件组成。
车前套驾4匹铜马,中间的两匹服马举颈昂首正视前方,两边的骖马略视外侧,马口微起,鼻孔翕张,像是正在喘息一般。两侧马头微向外转,静中寓动,造型风格和秦陵陶马相似。
秦青铜戟
伯乐《相马经》一书中论述骏马时说:马头要方,目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长。
这4匹马无一不符合这些条件,它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脊干平整,胸部肌肉隆起,腿部筋腱隐隐可见,就连马口中的6颗牙齿都铸得清清楚楚,表明这些马正处于精力最充沛的青壮年时期。
车上立一御官俑,头戴鹤冠,身佩宝剑,身份相当于兵马俑坑中的将军俑。他目视前方,谨小慎微,体现出古代封建社会森严制度下“伴君如伴虎”的高度紧张感。
然而,严肃的表情中又透出一丝轻松。这是因为,他并不是为皇帝御驾而仅是护卫,表现了心理上的一种踏实。秦代雕塑家一丝不苟、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秦青铜箭镞
车分前后,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驭手所坐之处。跪坐着的铜御者高0.51米,重52千克。其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充分表现出一个高级奴仆的心理。
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3个窗户。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驭手互通信息。
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也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篷盖面积达2.3平方米,将驭手也罩在下面。篷用铜骨架、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
4匹马的高度为0.91米至0.93米,长度为1.1米至1.5米。4匹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为177千克、180.7千克、183千克和212.97千克。耸立于马头之上的是车撑,用于支撑车辕,这样在长途中休息时可减轻马的压力。
2号战车通长3.17米,高1.06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黄金制件737个,白银制件983个。
铜车马是帝王之车,其装饰极尽豪华富贵。在这辆车上,所用的金银饰重达7500克之多。加之大量施以彩绘,使整个铜车马显得雍容华贵、光彩夺目。
尤其是铜车马的冶金铸造技术更是令人惊叹不已,采用了铸造、焊接、铆接、子母扣连接等10多种工艺方法制作而成。
如车上的伞篷盖,当初采用了浇铸和锻造两种工艺。伞盖最厚处有0.4厘米,最薄处仅仅0.1厘米,而且有一定弧度。如浇铸水平不高,就会在制造过程中导致铜液流动停滞不前的后果。而秦代工匠能做得如此完美,充分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卓越的创造力。
秦青铜矛
车窗两头的内孔滚圆,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了策扣连接。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磨和彩绘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作者按马体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锉磨,再涂彩色,造成真实的皮毛感。细部的真实和鲜明的质感是这乘铜车马造型艺术的一大成就。
车马通体彩绘,图案花纹风格朴素、明快、大方,以白色为基调的彩绘肃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银构件,更显得华贵富丽,这套大型的人俑车马代表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秦陵铜车马综合各种工艺技术于一车,是秦代青铜制造、冶金工艺达到高度成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秦始皇陵有大型的兵马俑坑,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剑比春秋时代的吴、越王剑晚了近200年,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长度。春秋以前的剑很短,只有二三十厘米长,春秋时的剑发展到0.5米至0.7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9把剑,最长的达0.94米,最短的也有0.81米。
这反映了剑的功能从主要以显示身份的象征物向战场上实用兵器方向发展。
另外,秦剑在设计上不仅长,而且薄、窄,状如柳叶,特别是剑身不完全平直,在离剑头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内收,从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另外,秦剑全是铸造成型,然后进行锉磨。锉磨之后,采用抛光工艺,使剑身光亮平整,没有沙眼,经测试,光洁度很高。2200年前的加工技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令人惊异。
秦铜盾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易折断。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
秦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0.91米。秦王剑之所以长度超出0.6米,不仅仅是增加锡的比例,主要还是它的外形决定的。
秦王剑从正面看,由剑锷部开始到剑尖,整把剑的形状是呈梯形由宽至窄逐渐变窄,从侧面看,也是由粗变细的,剑身的形状略似于锥体,这样的形状可以减少剑身前端承受的应力,自然不容易折断。
秦剑的代表左剑通长0.93米,身长0.72米。右剑通长0.92米,身长0.71米。两剑的形制相同,剑体长而窄薄,中部起纵脊,近锋处束腰,而且首、格、鞘附件齐全。特别是剑通体光亮,刃锋锐利。经检测,剑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这种先进工艺,堪称冶金史上的奇迹。
除秦皇陵青铜车马和剑之外,秦朝比较著名的青铜器还有陕西咸阳长陵车站发现的秦青铜蒜头壶,高0.37米,环形腹,细长颈,在壶的近口处鼓大呈蒜头状,分为6瓣。盖底,圈足,通体素面。
另外还有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等,也都是秦朝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