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争鸣记:墨守之城》,描写墨家弟子在大小义之间艰难抉择的长篇小说。开篇出现的大取桥,以及小取城中墨家钜子(首领)和弟子设计的各种机关,让人不禁想到同时代的大工匠鲁班。
墨子是以商丘为都城的宋国人,鲁班是以曲阜为都城的鲁国人,两国相距不远,仅100多公里。
首先,鲁国和宋国在整个春秋战国,都是非常特殊的两个国家。鲁国的先祖是周公旦,开国公是周公旦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亲侄子,所以鲁国是周天子嫡系,同为姬姓,分封级别侯爵。
宋国的开国公是商纣王的亲哥哥微子启,宋襄公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分封级别公爵。需要提到,墨子祖上是宋国宗室的目夷,目夷是宋襄公的异母兄,曾作为大臣辅佐宋襄公。
鲁班和墨子,都擅长建造,为什么鲁班称为“木圣”,成了中国土木建筑鼻祖,而墨子称为“科圣”,成了墨家开创者?二人实力(技术、境界)究竟哪家强?
二人同处战国初期,不过鲁班比墨子年长20多岁,相差一代人。所以,从时间早晚来看,论鼻祖,只能是鲁班,有了他老人家,就没后出的墨子什么事儿了。
鲁班除了是中国土木建筑鼻祖,还是木匠鼻祖、戏班的祖师,据说他发明东西很多,比如:木工工具如锯子、曲尺、墨斗,古代兵器如云梯、钩强,农业机具如石磨,以及其他机封、雕刻、伞、打井和锁钥。
随着时间推移,鲁班成为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代言人,很多发明都归于他一人,成为了实际的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集大成者。
因此,从受欢迎程度看,鲁班在大众中的人气比墨子旺,他是地地道道来自民间,从劳动人民中脱颖而出、掌握大量实践经验,并具有相当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
而墨子是宋国人,与鲁班的鲁国是邻居,他同样擅长建造,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他还是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也就是说,墨子是一个从基础建造上升到系统层面的流派开创者,更关键的是,他形成了系统的流派思想,从建造技术升华到“非攻、兼爱、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不仅有科学理论,更有墨家思想,很是了不起。
从这一点说,鲁班是土木技术鼻祖无可争议,但墨子成家成圣也是无话可说。实际技术方面,二人可能不相上下,或者鲁班实践更多更拿手,但墨子的系统理论思想,从整体势能上可以碾压纯粹技术流,毕竟后来者墨子踩着前辈鲁班的肩膀,超越技术流而开宗立派,棋高一着,是很正常的。
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墨家的显赫有赖墨子的开创之功,所以当时有“非儒即墨”的说法。在长篇小说《战国争鸣记:墨守之城》中,开篇第一章“大取桥”,就是一年一度的墨家梦想海选大会,题目是过桥。
这是一座独特之桥,墨家的能工巧匠,特意为考验来墨家小取城的梦想海选者,设下该桥。
游戏规则是这样:如果要通过海选,取得墨家豪杰的帮助,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通过这座桥。梦想无论大小,大可以救国救城,小可以家长里短,譬如喜欢一个女孩,可女孩嫁给别人了,能不能把女孩再追回来等等。但要实现的梦想有个前提,就是正义的、有益处的。
这并非普通之桥,下面还是万马奔腾的汹涌大河。更诡异处,在于桥由两个水车轮子组成,轮子不停转动,带动两块木板,过桥者需抓住时机,待两板平齐,组成一道通路的那一刻,才能过桥,否则早一秒晚一秒,都要踏空而坠入深涧。
因此,每年一次梦想海选,通过此桥的人极少,要么是过不去掉到河中,要么提前发怵,打了退堂鼓,无功而返。
而这一年过桥人,多达三四十,有激昂慷慨的豪侠,有白发垂髫的老者,有倜傥小伙,有俊俏姑娘,还有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自家教义尚未弄明白、全靠耍嘴皮子而活者。
当然,人群中埋伏着一个墨家卧底,他的目的是制造气氛,让来者知难而退,令其回头,不要再浪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那些来求取家里田产被人霸占要求返还等鸡毛蒜皮事之人。
以兼爱著称的墨家,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厚黑,他们设计了大取桥,将桥下也重新设计一番,就算不小心掉下去,也不会丧命,水流仍然会把人冲到过桥前的岸边。
从一条大取桥,到一座小取城的各种机关设计,能看到墨家并非等闲之辈,他们不乏心有灵犀的能工巧匠。史载墨子曾造了一个木鸢,飞了一天没落下来,鲁班知道后,就造一个竹木的鹊,飞了三天没落下来,觉得还是自己的水平高,技术牛。
墨子认为这种东西,固然好玩儿,用处不大,不如车轴上的销子,不能给人们带来益处,又有何用,于是就罢手了,没有继续改进提升。否则墨子跟鲁班一样,二人继续斗智斗勇,到最后还不知道谁输谁赢呢!
由此可见,墨子发明创造的功底,丝毫不亚于鲁班。只是墨子有自己的“三观”和底线,这些机巧之术当然会,但不值得自己去炫耀和显摆,有为有不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