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杰.大一新生如何增强“自我再认识”[EB/OL].(2021-06-24)
https://mp.weixin.qq.com/s/gDboSrjEuuyAj7QQ5kE_3A
关键词:大一新生;自我再认识(自我同一;理论提升;实践验证)
摘 要:大一新生往往会面临很多困惑,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增强“自我再认识”。首先是保持自我同一,这需要修正世界观以适应新环境,从而保持自我同一性;其次是促进理论提升,这需要拓展哲学知识以提高认知层次,进而构建精神自我;最后是加强实践验证,这需要丰富社会实践以明确义利观,以此加速自我社会化。(141字)
一、自我同一:修正世界观以适应新环境并保持自我同一性
自从我们走出高中,走进大学,我们会见识到许多与我们之前认知不同甚至相悖的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更开放的学校生活与外部社会,我们必然会产生对于之前我们持有的世界观的反思与怀疑,在这之后则会选择性的产生世界观的改变与修正,以在主体上减轻自我矛盾带来的生活的撕裂感,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力求达成自我的统一,这是“高大衔接”中我们对于自我探索的基本目标。对于自我再认识,近代哲学家提出了很多思路可供选择,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美德即知识”,首先需要拥有知识,再探索实践智慧,或许会更有利于更健康地获得世界观的改变。
二、理论提升:拓展哲学知识以提高认知层次构建精神自我
对于自我的再认识的理论,我首先在笛卡尔的思想中有所了解。笛卡尔对于人类的一切知识与经验产生怀疑,这种思想发展到休谟的时代逐渐异化成为怀疑主义。通过逻辑上的推理,休谟证明了人类一切观念、知觉、感觉,甚至因果关系这一类被世人默认的真理,都没有可靠的根基。然后又谈到了自我,他认为有的只是知觉,没有自我这回事,我们只能够把握的只有对于当下的感觉,比如当我们去思考自我这个概念,我们也许只能体验到一些感觉,一些在心里存在的声音,一些回忆等等。要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尝试了解自我,就可以了解到康德的思想,他认为自我是一个无法认识的抽象的东西,我们的触觉、视觉、看到的苹果、听到的音乐、产生的情绪等等必定有一个核心的东西把他们汇聚到一起,这个东西无法认识也很难证明。就像一个手电筒可以照亮周围环境里的东西,但手电筒照不到它自己。到现代对于这个有更深洞察的典型人物是克尔凯郭尔[1],在他看来, 人的生存活动和认识活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事情, 人的认识活动可以思考, 可以用理性普遍的方法来研究, 而人的生存活动却是“唯一不能被思考的自在之物”,而他与前人相比的进步之处在于他认为生存的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与选择,一步步丰富自己的精神性。但是他提到,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走出绝望,要走出绝望,就首先必须意识到绝望并且接受绝望,因为人靠自主意识走出绝望非常难,所以他提出“信仰得救”的宗教幸福观,而如今我们则更相信投身社会的幸福观。
三、实践验证:丰富社会实践以明确义利观加速自我社会化
我们当下所遇到的世界观的冲突主要是义利之辨,大概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在总体方向上我们需要在清楚认识之后做出选择,虽然我们所面对的事情往往在刻意忽略这种矛盾,在实践中我们则需要更多的智慧。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各种志愿活动,从表面上这种活动的运行基础是有赖于“志愿时间”的附加价值,而志愿时间的价值在于优秀志愿者带来的综测加分,以及相关可能的奖学金和保研资格;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些活动的确需要很多的个人精力的投入,在过程中对于被服务的对象也的确带来了社会意义上的价值,或是建立了社会与情感的联系,或是帮助他人解决的切实的问题。这或许就是当初构建大学志愿服务体系的初心,而其中的一个难以察觉的问题就是虽然解决方案简单直接,但是间接忽视了公益精神的培养。不过反过来看,积极去参与志愿活动的确会比无所事事更有助于促进自我的再认识,但是在投身社会之前是否更应该首先得到一个完满的自我也未可知。
[1]王常柱.克尔凯郭尔个体生存幸福观辩证[J].伦理学研究,2012(02):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