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电影院,人头攒动,
“看什么电影呀?”
“不知道,无聊呢”
挑一部评分最高的吧,
额……《红海行动》吧,豆瓣8.5!
“那么高吗,听起来是国产?”
“嗯,国产,张译演的。”
“张译?张译也太丑了吧…”
“嗯,面由心生,
这个人一定很猥琐。”
就这样,
因为丑,
我认识了张译。
如此,他一路从幼儿园丑到了高中,
“老王,为什么慧子看不上我”
“我声音不是挺好听的吗?”
“你丑”
“我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啊。”
“你丑”
“除了丑之外,我就没有别的特点吗?”
“哦,看起来挺猥琐的。”
他暗下决心,
发誓要成为专业的播音员。
这样,慧慧只会听到他好听的声音,
而忘记他的长相。
高二的时候,
张译试着考了北京广播学院。
成绩一出来,乐坏了。
专业第一!
因为还未参加高考,
这一次当然是没被录取。
但这一次的成绩给了张译极大的信心,
他觉着,第二年的考试十拿九稳。
年少气盛的张译,极其骄傲。
他孤注一掷的将三个志愿全部北京广播学院,
表达自己非京城不去的志向。
“人口多,基数大,
自然有人看得上我。”
家里人苦劝,要有自知之明。
张译不肯听,
当时浙江广播学院已经录取他了,
但固执的张译坚决不填北广以外的学校。
这一次,
张译依旧考得很好,
专业再次第一,
文化课也了得。
但他运气实在不好,
当时黑龙江省只有一两个招生名额,
最终,
张译败给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为此,
清贫的父亲第一次连夜坐飞机去了北京,
找到北广的老师,
希望通融一下。
为了儿子,
父亲拼尽全力,
跟老师说到口干舌燥,
还是不管用。
“你家儿子,成绩不错,
但是形象上,还需要再塑造塑造。”
回家以后,
父亲什么都不敢跟张译说,
但张译已经从父亲的疲惫中明白了,
他什么都没问,
回到房间倒头就睡。
第二天早上醒来,
张译才明白过来,
专业第一又怎么样,
自己不仅丑,而且衰。
很长一段时间里,
张译都在和长相带来的自卑作斗争,
他自卑的也不是不够帅,
更多的是因为就算丑,
他也不够有特点,
有着一种悲哀叫,
脸跟帅没什么关系,
但连丑,也排不上号。
太多人都在告诉他,
你这张脸,
注定与明星无缘。
张译的人就像他的脸一样。
脸是不合宜的款,
人也是不合群的型。
黑龙江的冬天,
是漫长又寒冷的,
这时,居委会大妈雪中送炭,
她给张译送来了待业青年资格证,
宣告他正式成为一名待业青年。
几个月后,
哈尔滨话剧院开始招生,
张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去参加了考试。
父亲很高兴:
儿子终于干上了跟文艺相关的事情了。
因为只有自费生的名额,
清高的父亲再次拉下脸,
找人借了三万块,
把张译送进了话剧院……
然而在哈尔滨话剧院的一年时间里,
张译总是有些格格不入。
作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加上他又不特别喜欢表演,
因此,
他在话剧院的日子可谓度日如年。
96年的岁末,
张译看了两场话剧,
看完之后,他哭了,被震撼了。
“原来表演是可以这样的!
相比之下,
播音实在是太单薄了。”
自此,
他一时对自己的丑失忆了,
疯狂地迷上了表演。
他利用空闲时间大量阅读剧本。
后来有位老师建议张译去北京,
他说:
“你在北京如有时间有钱的话,
每天都能看到话剧。”
张译问,
怎么才能去北京。
老师偷偷告诉他,
可以试着考一下北京的学校或者剧团。
于是他偷偷瞒着父母朋友,
独自一人溜去了北京参加考试,
但成绩却不理想。
因为军艺体检的科目没过,
中戏的老师则建议张译,
去考考导演系或者文学系。
失落的张译回到家中后,
终于等到了北京战友话剧团的消息,‘
说是被录取了,
但是需要自费才能去。
张译有些犹豫,
又得自费……
在他纠结的时候,
心疼孩子的父亲,
把家里最后一点积蓄全部塞到了儿子手中。
怀揣那叠薄薄的钞票、大大的梦想,
一夜的火车站票,
开往北京的绿皮车里,
张译坐待天明。
刚在剧团的时候,
他被同学们取笑为“驴脸”。
这张平淡无奇的脸,
在剧组漂亮的腮红眼影中,
更加显得不合时宜。
有个领导告诉张译,
小伙子,你转行吧,
你演戏等于找死!
但他深知自己能进话剧团实在不易,
自己背负了一家人的希望,
他要珍惜这个机会!
场记、剧务、编剧,跑腿、龙套,
他什么都干。
但剧团里永远最刻苦的张译,
却一直演不上主角。
那时,
张译的代表作《士兵突击》还未开拍。
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已是张译坚持多年的习惯。
父母举债将他送进话剧团,
张译觉得自己必须拼尽全力,
做到最好才行。
在拍摄《乔家大院》时,
导演胡玫偶问起张译,
“你多大了?”
张译答,27岁。
胡玫看了张译一眼,
说了一句让张译终身难忘的话。
“你记着,
男演员28岁再不出来,
您呀,就洗洗睡吧。”
张译惊出一身冷汗。
不寒而栗。
他已经在文工团待了十年,
马上就要28岁,
难道真的就这样洗洗睡,认命吗?
这辈子,
我张译真的就不能演一回主角?
张译有些难过。
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难过,
可能,
他早就习惯了这种心情。
后来士兵突击招募演员,
相比许多幸运儿们刚出道就是主演的待遇,
张译为了剧中男三号却难于登天。
为了《士兵突击》中的史今一角,
张译毛遂自荐,
足足写了三千字的自荐信给导演,
最终拿下这一角色。
从初入话剧团到第一次拍摄电视剧,
张译花了整整十年。
而这一年,
恰好是他二十八岁。
张译,真的在二十八岁出头了。
但,也仅仅只是出头而已。
《士兵突击》,
大红大紫的是王宝强,
张译则反响平平,
观众甚至直接吐槽这个演员太丑了。
于是他意识到,
不能只接军事题材的剧,
这样的话,
戏路实在太狭窄了。
“总不能因为当过兵,
就演一辈子的军人呐。”
多年的军旅生涯告诉他,
要学会忍耐,静待时机。
在最难熬的时期,
他索性把自己关在家中养猫。
在猫身上,
张译找到了演戏的窍门:
真诚,自然,顺理成章,
绝不矫揉造作,
顺着人物的性格往下走。
2012年《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
再次让张译步入万千观众的视线。
石小猛这一角色,不讨喜。
长得不帅,没钱,还是个事儿逼。
观众都认为女主角远离他,
投入富二代怀抱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但也是从这部剧开始,
张译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角色。
如今的张译,
依旧谈不上大红大紫。
但比之从前的跑龙套十年,
实在有天壤之别。
名气有了,戏约有了,
连渴望已久的奖杯也拿过好几次。
但张译说自己离明星远了点,
还是踏实做演员吧。
他依旧不太合群,
除了演戏,
最喜欢的日常是看书,写字,逗猫。
除了丑,他没有标签,
不是任何特定类型的演员。
但一张有生命的白纸,
只要跟随剧本涂描上色,
就能栩栩如生。
2018年,贺岁新片《红海行动》上映,
口碑超过了《战狼》,
成为春节档评分最高的电影,
作为主演,
张译回想起自己跑剧组的那些日子。
“我没戏可演,
单位不让我上台,
说我演戏就等于是去找死。”
当时的他跑了五年剧组,
一个角色都没捞着。
到最后,觉得自己像一条死狗,
只想用跑剧组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演员。
2018年,张译四十岁了,
当初而立之年的他,
飞蛾扑火般的投进了演戏生涯,
十年之后,人进不惑,
知道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坐标和距离。
用清明的心去照见自己的前途,
如今,张译有一只生花的妙笔,
他所拥有的魅力,
早已不是浮在皮囊表面的镶金,
而是内心深处的藏宝。
在坎坷中沉浮多年,
他成长为一个从容淡定、温润谦逊的人。
举手投足间,
他拥有的,
是整容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