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儒”到底是指什么?出处是哪里?
大好河山悦读
14小时前
▲点击红色“关注”,关注本头条号,更多行业精彩推送
《说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偁。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等名词记载——与帝子、公子、国师并排,可见“儒”在殷商是高贵的职称,而且既有知识分子的身份又有巫师的身份。
但是,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殷商是一个无事不问鬼神的国体,孔子曰:“夏道尊命(大概就是最早的黄老道学,就是崇尚自然,颇碌碌无为),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吾从周”。
正是因为殷商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体,所以方士与读书人都是同一类人,甚至还包括医生——因为甲骨文中同样有“儒”讣辞治病的记载。
请注意:那时候的医疗水平就只能是巫医的水平。
因此,殷商的“儒”是儒/术/巫”不分的。
由于对这一点的不理解,而造成了如今十分盛行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是“术士”——被坑杀的都是跳大神的(暗示该杀)。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和一知半解。
打住!现在来看第二种“儒”。
【周儒】到底是只是知识分子还是兼方士??
《周礼·天官冢宰》载:“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式,有六艺以教民者。”
《周礼》就是周朝的宗法礼制(相当于今天的律法 九年义务教育),“六艺”有两种,一是同出《周礼》的《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另一种是战国末年发展成熟的儒家“六经”:
《诗》《书》《礼》《易》《春秋》《乐》。
由于《周礼》远早于《六经》,故《天官冢宰 》里的“六艺”当是指周的“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
也因此,《周礼·天官冢宰》起码提供了2个隐藏信息:
1、《周礼》的“儒”肯定是读书人——简直就是十项全能的好吗???
2、“儒”依然地位崇高,但却已没有了方士与医师的身份——其实答案也不难猜,无非就是生产力提高了,社会发展更成熟,带来了精细化分工。
但是,周人的“儒”的确又有另一个模样: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自己身为“儒”,但他又骂儒是为何故??
《荀子·儒效》称儒有三种“俗儒、雅儒、大儒”,由于很长,就只摘取两段吧~
大儒:
很明显,这个“大儒”就是圣人儒。也就是后世儒家的模板
而“俗儒”又是什么呢?
用今天的话讲,“俗儒”无非就是我们说的斯文败类,就是肚里可能有点墨水,但要么心肠坏、要么就是思想低俗的读书人——孔子骂的“小人儒”大概就是此辈。
但是,周朝毕竟是继承了殷商衣钵的王朝,虽然在文明方面进步巨大(最大不同就是不爱问鬼神),但这并不意味着儒与方士就彻底分了家——总会有个别浑水摸鱼之徒或害群之马。
加上从来就没有说读书人不能装神弄鬼的,今天的我们,已经完全现代化了,不也有很多知识分子不走正路,专搞旁门左道吗?
加上,那个年代本来就是封建迷信的,知书识礼的方士在那时候一点都不丢人,妥妥的社会名流。
也因此,郭沫若在他的《全集·历史编》里,批判了部分人误把“儒”当“巫”或“方士”之时,却也同时说道:
“虽秦汉之际的儒,和方士已混而为一”。
也就是说秦始皇坑杀的那批儒士中,有部分是方士确实不奇怪,但不可能是全部,因为,按《周礼》《论语》《儒效》等先秦史籍的解释,儒与方士早已呈现出“分家”的倾向。
而随着诸子百家这批知识分子的成功(文字大发展造就了大量书籍著作的诞生和传播),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话语权的掌握。
“大儒”彻底成了“儒”的唯一解释,也成了读书人的代称及唯一的终极目标。
注: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