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梦华录》中男主角顾千帆的身份是皇城司指挥。
皇城司是什么机构?
皇城司是宋朝探事、特务机构。
其前身是五代时的特务机构武德司。
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改武德司为皇城司。
武德司是五代时期的发展起来的特务部门,充皇帝耳目,且对“宿卫诸将”和枢密院都具有相当的制约。
作为特务机构,武德司在周世宗时期的存在感很低。
低到什么程度?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前,都城舆情纷乱,“都下哗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
“点检作天子”这类消息在民间都传遍了,可“惟内廷宴然不知”。
作为天子耳目的武德司竟然毫无作为,成了瞎子、聋子。
所以宋太祖继位后,吸取教训,立刻重建武德司。
宋太祖任命老部下王仁瞻为“武德使”,执掌武德司。
王仁瞻出身牙校,熟悉军事,和赵普、李处耘等人一样都是宋太祖的心腹幕僚。
宋太祖以王仁瞻为“武德使”,还因为王仁瞻为人奸诈、善于整人。
这种暗黑气质很适合做特务头子。
王仁瞻执掌武德司后,武德司很快活络起来。
晋王赵光义“勋旧戚里用事吏”十余人都被王仁瞻处理过。
甚至宰相赵普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都怕他打击自己,上书宋太祖直言“仁赡奸邪”。
可是宋太祖却劝赵普说“你莫肠肚儿窄,妒他”。
王仁赡之后,出任武德使的是宋太祖的姨弟刘知信。
刘知信之后,新的皇城使(此时武德司改为皇城司)是大太监王继恩,此人是太祖太宗的心腹太监。
从宋太祖到宋太宗,可知武德司(皇城司)的长官都是皇帝的绝对亲信。
二、皇城司基本职能:探事、伺察皇城司是“耳目之司。”
官员和百姓忌惮皇城司主要是因为它的探事、特务功能。
“以祖宗开基之始,人心未安,恐有大奸阴谋无状,所以躬自选择左右亲信之人,使之周流民间,密行伺察。”
宋人有时直接称之为 “皇城探事司 ”。
其探事卒即武德卒、皇城卒,“俗呼为察子”。
起初,皇城司伺察的对象是军中,主要查探禁军诸将的动向。
“夫皇城司之有探逻也,本欲周知军事之机密,与夫大奸恶之隐匿者。”
宋太祖可是很担心手下禁军再来一次黄袍加身的。
周世宗时期对军中将领的监督也是很严格的。
比之周世宗,宋太祖大大强化武德司的特务活动。
很快,皇城司的探事虽一直偏重于军事,很快就从军中扩展到其他方面。
北宋的官员是极为反感皇城司的的特务行为。
有的地方官“捕武德卒即杀之,不以闻”。
宋太宗时期,“尝遣武德卒潜察远方事”。有武德卒到汀州察访,知州王嗣宗“执而杖之,缚送阙下”。
还送去一份奏章说“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而猥信此辈为耳目,窃为陛下不取 。”
结果宋太宗不怒,逮捕了王嗣宗。
不过最终在地方的强烈反对下,皇城司的活动多局限在开封一带,很少到地方去。
三、武德司:并非一般的特务机构武德司并非一般的特务机构。
除了充当天子耳目外,武德司最重要的职责是制衡宿卫诸将。
武德司对殿前和侍卫两军“宿卫诸将”们具备了较强的制衡能力。
宋太祖时期,把一批精锐部队划归武德司指挥,建立起了一支独立于殿前和侍卫两军之外的新军。
目的就是防止禁军重现黄袍加身故事。
武德司(皇城司)新军的头目有亲从官和亲事官,下辖精兵近万人。
宋太祖曾自信道:“虽京师有警,皇城之内已有精兵数万”。
宋太祖还将殿前司和侍卫亲军保卫皇宫的职责剥离,交给武德司,使得武德司“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庐宿卫之事,宫门启闭之节皆隶焉。”
可以说武德司是皇帝亲兵中的亲兵,“最为亲兵”,绝对忠心于皇帝。。
宋太祖这番操作使武德司与殿前和侍卫两军形成了内外相制之势。
殿前军统帅出身的宋太祖明显是吸取了自己兵变上位的教训。
四、皇城司“依祖宗法,不隶台察”。作为特务机构,皇城司地位超然,独立于大宋的官僚体系之外,“依祖宗法,不隶台察”。
和后世的东厂西厂一样,皇城司内宦官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宋太祖后期,虽然任命了刘知信为武德使,但同时也任命了心腹太监王继恩为武德使,与刘知信共同执掌武德司。
皇城司“以武臣二员并内侍都知二员掌之”。
不过武臣多是作为一种资历的象征,实权还是是掌握在內侍宦官手中。
这也是宋朝唯一的宦官可以掌军的特例,“本朝只此一项,令宦者掌兵。”
《梦华录》中的皇城司使就是太监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