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只要是有人群居住的地方,肯定能找到茶馆。
抗战时期曾寓居成都的江南名士何满子先生在《茶事琐述》中感叹:“茶馆之盛,少时以为当属江南为最,稍长到了一次扬州,才知道更胜于江南;及抗日战争时期到了成都,始叹天下茶馆之盛,其在西蜀乎。”
茶馆文化是川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茶馆可以是私人会客处、行业及各社会团体的联络聚会处、各类信息的集散地、戏剧曲艺的表演场、民事纠纷的调解处。茶馆还为七十二行者提供了方便,如:小吃,各种炒货品种繁多;香烟、水烟、叶子烟,样样尽有;还有挖耳捶背的、剪指修脚的、测字观相的、耍把戏的、擦皮鞋的、卖洗脸水的……
四川的茶馆的设置坐的是靠背竹椅,并有扶手,用产于川西坝子和周边山区的硬头黄竹作骨架,慈竹编椅垫,配四脚的小木桌,椅子可靠,可躺、可倚、可坐。如果取一把椅放脚,则可呼呼大睡。茶具也是颇讲究的,是被人们称为“三件套”的盖碗茶具组合,即由茶盖、茶碗和茶船三位一体组合,颇具地方特色,这可是四川的发明。在成都的茶馆里吃茶(也称喝茶),只有用盖碗,才能体味出喝茶时那种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味来。饮茶时,躺坐竹椅,一手端茶碗,一手轻拈茶盖,轻轻拂动茶水,再将茶盖斜扣茶碗,从茶盖和茶碗之缝隙中细品香茗……
舞台上的
茶馆
作为容纳市井百态的场所,茶馆就像一个江湖,它被写进书里也被搬上舞台。
1956年老舍先生创作话剧剧本《茶馆》(1957年完成),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北京人艺在1958年首排《茶馆》,造就了中国话剧舞台的辉煌,成为中国戏剧的一座里程碑。60年来久演不衰。
▲ 北京人艺《茶馆》剧照
其实每个地域,每个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茶馆”,如今,舞台作品中的《茶馆》也不仅北京人艺一家。
2017年,青年导演王翀带着一群高中生和几位非职业演员排演了《茶馆2.0》,“茶馆”被搬到高中校园,民国的各色人物附着在了一群高中生身上,王利发变了班长,吴祥子、宋恩子成了纪检委员,演出在环境错位和台词互文中发生着奇妙的化学法应。
▲《茶馆2.0》剧照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上演了孟京辉导演的《茶馆》。在充满孟氏美学的巨型钢架“摩天轮”(舞美设计张武称之为“时间之轮”)之下,传来常四爷、王利发、松二爷等《茶馆》原作中人物的嘶喊,要“自杀”的王掌柜贯穿了整个剧情。孟京辉的《茶馆》借老舍的经典文本,重新审视当代人的心理焦虑、信仰危机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孟京辉《茶馆》剧照
茶馆最多的四川,理所当然有不一样的体会,四川人艺对《茶馆》做出了他们独特的表达!在四川人艺版《茶馆》里,没有京八件,但有担担面冰粉;没有鼠来宝,但有金钱板;没有京片子,但有四川方言……
四川人艺
茶馆
在四川人艺版《茶馆》的舞台上层叠的台阶摆满方桌竹椅,盖碗茶、钟水饺、春熙坊等嵌入舞台,茶客们有的闲话,有的打牌,有的采耳,有的浴足,一派巴蜀风情的茶馆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 四川人艺《茶馆》
四川人艺的话剧《茶馆》由李六乙执导,开场是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三位老人诉说着苦楚的现实,标志性的撒纸钱动作出现,让人意识到——这是把结尾直接搬到开头。王掌柜将要上吊时,舞台变暗,舞台再度亮起来时,吆喝声不绝于耳,手巾板满场齐飞,茶客们纷纷登场,而王掌柜也脱下外套,开始在老裕泰中穿梭,侍候茶客。这时,故事才正式开讲。
▲ 四川人艺《茶馆》
李六乙试图找到老舍和鲁迅的契合点,并血淋淋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那就是他们对大时代中小人物命运的关切,特别是第二幕结尾刘麻子被砍死后,围观众人沾“人血馒头”的场景,一切很直白、很鲁迅。同时,这部戏的结尾具有历史思辨性,在《团结就是力量》的高歌中,几十名革命学生高举标语登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翻了旧社会的一切。
四川话版《茶馆》一经推出就收到各界好评,
包括蓝天野、濮存晰
这批塑造过《茶馆》经典形象的艺术家们,
也为这部与众不同的《茶馆》喝彩,
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舞美,
带给你的是全新升级的体验!
四川话版《茶馆》上海站
剧作:老舍
导演:李六乙
舞美设计:严文龙
灯光设计:胡耀辉
服装、造型设计:门晓光
全程主办: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MaiLive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2018.11.20-11.22
演出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剧场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视频及文章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光束戏剧
文章及视频转载 请标注:光束戏剧及原创作者
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
购票请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