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重读《安娜.卡列尼娜》,最惊喜的收获是邂逅了2017年的俄版剧集,俄罗斯拍摄的8集电视剧。
B站上可以看全集。
每集一开头都有这个举着镰刀和斧头的雕塑,作为2017年的电视剧,这也太苏维埃了吧!!
大家最为熟知的苏菲.玛索版,1997年
女主角苏菲.玛索,30岁那年美的不可方物。
大部分国内观众对她的认识不是来源于《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勇敢的心》吧!
这一版本的沃伦斯基也不错,给童年时的我对风度偏偏的军官形象奠定了审美基础。
以至于前几年,当我得知沃伦斯基和奈德是同一个演员时,我的眼镜都跌碎了!!!
左:1997年沃伦斯基;右:2011年奈德.史塔克) 左:1997年沃伦斯基;右:2011年奈德.史塔克
很难想象,已经长到和卡列宁一个岁数的沃伦斯基,像奈德一般刚正、宁死不屈,不帅,憔悴,还有点发福,能做到让一个年轻貌美心性浪漫的贵妇人为他出轨还为情自杀。
果然,荡气回肠的爱情离不开颜值基础作为支撑。
我搜索有关对卡列宁的评价时,有一条评论说的是,不同版本的卡列宁获得观众同情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其演员的颜值(笑喷......)。
今天要强推2017年的俄版
这次一边重温原著,一边看剧。看书的速度总是追不上看剧的速度,主要是因为俄版对故事做了改编。
原著里是两条线: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线;列文(也是托尔斯泰)眼中的农奴制改革的线。
俄剧版也是两条线:1872年的安娜和沃伦斯基;1904年日俄战争中沃伦斯基对安娜的回忆。
因为砍掉了列文这条线,所以俄剧版等于只有沃伦斯基和安娜的剧情。原著的页数我看到快一半时,电视剧才到第2集(一共8集)。
安娜一出场不是很惊艳,如果只以颜值作为看剧的标准,那我大概看到安娜出现就弃剧了。
但神奇的是,俄版的安娜越看越美艳,越觉得其气质绝伦。而且这版的安娜最符合原著对安娜神态与性格的塑造。
书中沃伦斯基对安娜的初见印象:
忽然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为她长得美,也不是因为她整个姿态所显示的风韵和妩媚,而是因为经过她身边时,她那可爱的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
他转过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过头来。她那双深藏在浓密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关注地盯着他的脸。仿佛在辨认他似的,接着又立刻转向走近来的人群,仿佛在找寻什么人。
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
美丽优雅只是安娜的外衣,快乐而充满生气是从她灵魂里透出来的光芒。
真的是爱了爱了!
舞会上一袭黑裙的安娜
沃伦斯基
俄版的沃伦斯基让人移不开眼睛,主要在于他的眼神:沉稳、淡定又温柔,很符合书中对他的描述,是一个格外沉稳且淡定的人。
出演沃伦斯基,需要演员风度翩翩,但不能流露风流倜傥或玩世不恭的样子。
奈德版的沃伦斯基很英俊,但过于风流倜傥的气质就打了折扣。观看苏菲.玛索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时,为安娜感到不值,花花公子沃伦斯基根本靠不住嘛,为了他众叛亲离最后还卧轨自杀,何必呢?!
观看俄版时,完全不会那么想,会觉得飞蛾扑火就飞蛾扑火吧,值!死了都要爱就死了都要爱吧,值!
每当沃伦斯基凝视着安娜,眼神从不飘忽,流露出如书中所描述的那种又恭敬又狂喜的表情。
俄版的安娜和沃伦斯基越看越有CP感,弹幕里也总是有人说,这两人好有夫妻相呀!
一查,这两个演员本身就是夫妻。眼神里的爱意和默契,真是藏也藏不住。
我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一直有着特殊感情,这大概源自于这是我出生后看到的第一部电影,当时我刚满月。
据说是刚出月子的我妈,把我往包被里一裹,背着尿布,在我大姨的陪同下直奔电影院看了当时正在热映的《安娜.卡列尼娜》。
这真是印证了豆瓣上喜欢讨论的「妈妈也是小女孩」的话题。
当然在我当了妈妈之后,不仅体会了妈妈是小女孩,妈妈也是个宝宝,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只不过假宝宝还要料理另一个真宝宝和生活中的琐碎繁杂,是只很累很忙,属于自己的时间比海绵里能挤出的水还少的宝宝。
因为书和剧都还没看完,所以未完待续......
公众号:唯有故事才是永恒(ID:maya123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