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陪你一起长大》看四位妈妈表达愤怒的方式
最近在追的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我看到无数和我一样的妈妈都在鸡娃的同时不断成长为“鸡妈”的艰难过程,其中有迷惘、有反思、有磨合、有成长,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位妈妈的原生家庭、职业生涯和思想性格在生活中充分的展现,细细品味真的能够感觉到编剧对人性和现实本身的沉淀揣摩和思考,最有趣的是她们对愤怒的处理方式。
蒋思远的妈妈何景华是一个职场女性,身为财务CEO的她对生活中的大小事务都会用利益第一的思路去分析思考,也会用比较激进的方式去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她的个性带有极强的侵略性,当女儿紫宁因为自身天赋限制没有被评委老师录取时,她恼羞成怒,质疑评委老师的专业水准,希望通过低声求饶和高声呵斥的方式威胁逼迫老师改变决定。其出发点和发心都是好的,但是从旁人看来这就是一个容易冲动的妈妈,缺乏理性的妈妈,她的目的是如果不能达成目的就挣个鱼死网破;在蒋思远扰乱课堂纪律遭到众妈妈一致抵制的时候,她不是转身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成长环境而是通过撒泼的语言攻击吃瓜群众“我的娃这么皮你说我能怎么办?”而冷静后权衡了利弊又只能够通过赔笑脸道歉的方式缓和彼此的关系。所以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蒋思远还是紫宁都不是擅长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他们不仅放纵自己的情绪而且放纵自己的行为,验证了一句话“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妈妈”。
顾林新月的妈妈林芸芸一开始是全职妈妈,全身心投入到家庭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审美情趣、钢琴演奏、烘焙咖啡等都体现了她是一个鸡娃同时鸡自己的妈妈,所以这才让她在家委会中担任主席一职,而且伟云教育创办后也体现出她较高的管理水平,丝毫不亚于任何职场女性。而且,在妈妈们面前自信从容的她和完全“家里蹲”时被丈夫呵责的低眉顺眼完全不同,体现了她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她在家里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的呢?可以说因为林伟云原生家庭属于小市民家庭导致了她比较低的自尊,所以她基本上是以迎合丈夫的需求为导向,她不表达自身需求、不捍卫自身权益,因为她自卑,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微不足道,我们看着一次次她被被丈夫随意的呵斥,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长此以往而不累积满腹怨气。所以当全职妈妈苏醒不经意的一个“家里蹲”,点燃了林芸芸的怒火,但是她不能对丈夫发脾气,将自己内心的愤怒投射到了职场妈妈苏醒的身上,千方百计不依不饶地向苏醒证明“家里蹲”其实比起全职妈妈更能干、更成功;当丈夫再一次责骂声中,她终于吼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庭,你看看所有的开支中有哪一项是单纯为了我自己”,她终于愤怒地走出了家门。
李非凡的妈妈沈晓燕,作为一个外地人通过结婚的方式在上海落脚势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当她意识到丈夫不思进取沉迷赌博的时候,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归属、为了能够依靠学位房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不得不采取了离婚不离家的方式隐忍地生活着。她文化程度不高,只能通过当超市售货员,兼职送外卖甚至钟点工的方式来挣多一点辛苦钱。所以无论对待上级还是朋友她基本上都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而她累积的愤怒基本上只敢针对破坏自己美好生活幻想的前夫,一言不合就开骂,怒火中烧就动手,熊熊燃烧的愤怒其实已经不是针对事情本身,更多指向的是人。处于父母长期高压争吵的情况之下的李非凡聪明非凡、敏感非凡,因为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优秀缓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任何一方都不想伤害也不忍失去。
第四种反应是个性果决的苏醒,作为有独立思想的高校毕业生、有创造力的室内设计师,她对自己的情绪是比较理性克制的。她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凡事先经过思考才做出反应。所以她的孩子奚望也是情商比较高,能够体会到爸爸妈妈的情绪变化并且做出暖心的举动。苏醒能屈能伸,当被上司因为顾家时间太多影响工作而降职的时候她选择了愤然离职,这是她的骨气和勇气所在,后来为了儿子的生日会能够顺利举办又不惜摧眉折腰帮林芸芸洗车,不惜牺牲自己在妈妈圈中所谓的面子;苏醒善于反思,当丈夫奚彬因为苏醒挪用二十万给儿子买学位心生怨愤时,她坦诚地道歉自己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苏醒冷静清醒,当知道紫宁莫名其妙地喜欢上自己的丈夫,她没有怒目相向,而是耐心地聆听对方的心灵需求,明确而坚定地告诉紫宁自己的态度,并且帮助紫宁找到了自己真正喜爱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事情:当一名幼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仅改变了自身的思维方式,而且直接影响这个人心理状态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并且还会进一步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孩子的教育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愤怒是一种健康的、正常的情绪,《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作者安德烈娅·勃朗特在书中曾这样说过:“愤怒真的是打开亲密之门的钥匙。当我们允许自己感受内心的愤怒、解读它所蕴含的讯息,我们就能从中得知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感受幸福和被爱。”所以下次当我们真正愤怒的时候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不害怕冲突,也不拒绝愤怒,包容、尊重,理解、支持,洞察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更好地捍卫自己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