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盍雅唱说娱乐”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金坛(今属江苏)人。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史,晚年上表自请出家为道士,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其诗或雄浑,或婉雅,感情真挚,清词丽句。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意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①苏溪:浙江义乌县附近有苏溪。亭:长亭,供旅客休息之所。②十二阑:即阑干十二曲,见乐府古辞《西洲曲》。③汀(ting):水岸平地。这是一首念远怀人的小诗。
苏溪亭在浙江义乌县附近,当为诗人游历时所作。“苏溪亭上草漫漫”,首句切入怀人主题。“漫漫”为茂盛的样子,即芳草弥漫,点出暮春季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看见芳草,遂有“天涯芳草”之感。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春草生兮萎萎,王孙游兮不归”,这种文化积淀便使诗人产生念远怀人的感情,也为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谁倚东风十二阑?”这是设问之辞,作者推出了所思念的对象。“东风”即春风。在这春风徐拂之际,谁正倚着十二曲阑干眺望呢?这神情意态显然是从乐府古辞《西洲曲》中化出,其诗有云:“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倚阑而望又开启下文:“燕子不归春意晚。”春意已晚,燕子不归,这是一层;燕子不归,人亦不归,这又是一层。实际上这是以燕子为比兴,喻游子不归。“一汀烟雨杏花寒”是对“春意晚”的具体描写,是诗意的扩展。
“一汀烟雨”正是暮春时节特有的景物,春雨绵绵,春意阑珊。“杏花寒”是指杏花经雨打也显得憔悴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杏花如人,人亦憔悴。诗人思归,思妇盼归,灵犀一点,全都融合在这暮春景物之中。结句令人想起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贺铸或许从中受到了启发吧。
戴叔伦在诗歌创作主张上强调“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三《与极浦书》引)也就是说诗要有余味,《苏溪亭》也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这首诗句句写景,又处处含情。
诗人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是通过暮春之景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构成一种凄清的境界。诗人在表现这种情感时,运用比兴手法,如用“燕子不归”比喻游子不归,用“烟雨”和“杏花寒”比喻离愁,都十分得体,十分形象。语言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已。
参考资料
《苏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