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场上的鏖战与坚守
□《内蒙古日报》全媒体报道组记者 李玉琢 刘玉荣 李新军
火场——一线。现场,永远是记者的第一目的地。
6月21日13时30分许,在“6.18”奇乾雷击火前线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记者登上了运送给养的中信海航EC-225直升机。这次飞行,对已经连续3天执行空投任务的张瑾机组来说,是他们执飞的第13个架次。
阵雨初歇。14点15分,直升机拔地而起。脚下,是涛涛林海,满目清翠。中国最大的集中连片原始林区在舷窗下变得如此生动和震撼。
继6月20日凌晨成功扑灭外围明火后,495名林业职工和森警官兵克服疲劳,连续作战,开始向纵深清理火场,严防死灰复燃。
陈林涛,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局长、火场指挥。已经在一线指挥、坚守了两个多昼夜的他,略显疲惫。
从19日中午到达火场,陈林涛已经两个昼夜没有合眼。火场13公里左右的外围火线,他已经走了两遍。每次,都需要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
“打过这么多次火,这次虽然过火面积不是很大,但扑火的难度,却不同以往。” 陈林涛说。
石塘林地形、地下火施虐、原始林区郁闭度高、风倒木枯倒木遍地、没有公路通达,让这次森林火灾的扑救变得异常艰难。
陈林涛总结:“一点切入、越进扑打、全力合围”,科学合理的战略战术,成为这次原始林区雷击火成功快速扑灭关键。
空中力量的运用,在这次公路不能通达的森林火灾扑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陈林涛这样概括:直升机以最快的速度空投了近500名扑火队员;也是直升机,为前线的提供了唯一也是重要的后勤保障。
与陈林涛一样,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森林消防大队队员孙胜路,3天来也同样鏖战在火场一线。
记者面前的孙胜路,连日来的火场生活,“造”的灰头土脸。他是在达克奇矿的另一个火场看守了5天后,被直升机直接“叼”进了奇乾雷击火扑救一线。
“19号凌晨4点,我们16个扑火队员第一批被空投到火场。一号机降点距离火场3公里。为了轻装,当时我们随身只带了两瓶水,还有点吃的,就步行了两个多小时赶到火场,投入到火灾扑救之中。放在机降点的背囊,到今天中午才背上山来。” 孙胜路说。
水,是生命延续的根本。在扑火现场,能喝上干净的水,有时候就成了扑火队员们的一种奢侈和梦想。
“有水就喝点,没有就忍着”。扑火的头两天,孙胜路们就是靠着携带的少量的矿泉水和从山下找到的沟塘水,艰苦卓绝,奋力扑火,成功地扑灭了奇乾雷击火。
孙胜路说,喝沟塘水,在我们扑火时是常事,我们都叫它是“养人的山泉圣水”。
武警森林部队,作为扑火一线的尖兵,承担起火场打头阵的重任。
刚从清理现场下来的的武警大兴安岭森林支队满归大队的郭凯,年龄只有24岁。这位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的满脸稚气小伙子,已经有着6年的军龄。
黑红的脸膛、已经难辨颜色的战斗服,“红孩”们的身上,透露出3天来扑火的艰辛。
入伍6年来,郭凯扑火几十次。每次扑火,森警战士们都要背负灭火工具、清理工具、油料和给养,每人负重都达七、八十斤。
原始林区没有路,荆棘遍地。森警官兵们就用割灌机开路。山高林密、高温天气,烈火烘烤,郭凯说,让扑火一线人们苦恼的,还有蚊子、“瞎蜢”、“小咬”的不时叮咬。
石塘林地形、站杆倒木多、还有地下火,郭凯觉得,这次火场清理,是他几十次扑火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次。
6月20日是端午节。没有棕子,没有欢庆,近500名扑火队员是在清理火场的战斗中,渡过了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武警大兴安岭森林支队副支队长刁泽庆,更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在火场上默默地迎来了自己的41岁生日。
森警满归大队9中队指导员于海旭介绍,扑火条件艰苦,连续作战,官兵们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精神状态非常饱满。火灭了,大家都有打了胜仗的感觉。
支撑起扑火队员们精神世界的,实际上更是他们对职责的忠诚和对绿色的坚守。扑火队员孙胜路话语朴实:“我们就是干这活儿的,哪里一有火我们心里就老着急了,就急着上到火场来。”老兵郭凯感慨:“对这片林子我们真的有感情。保护好大兴安岭林海,是男人的责任,更是森警战士的责任。”
对这次成功扑灭森林大火,擅舞文墨的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副局长刘立平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七律·端午抒怀
警民奋战在火场,
恰逢端午斗志昂。
自古忠贞多怨恨,
而今缚火皆贤良。
生态报国答天问,
离骚萦怀入九章。
屈子精神千载颂,
美丽兴安万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