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是很多人再熟悉不过的的故事,其中武松打虎的桥段,还往往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故事,加以传扬,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留下深刻记忆。
或许正是武松良好的“群众基础”,让《水浒传》的作者对这位打虎英雄毫不吝啬笔墨,从《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到底三十二回,将近十回内容,都是围绕武松为主角展开的故事,而《水浒传》全书也只不过一百多回而已。如果按照金圣叹删改的版本(见注释1),光是武松的故事就占了近七分之一!
但当我们看完《水浒传》时,会发现在梁山好汉中,杀死虎的不仅仅只有武松。第四十三回黑旋风李逵就曾杀过老虎,而且一杀就是四只!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武松。此外在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用陷阱药箭(既毒箭)杀死过老虎,技术含量极高。但这些故事却很难让人留不下什么印象,原因为何呢?
打虎方式不同先来说李逵杀四虎,虽然当时背了他的老娘,但李逵随身是带了武器的,毕竟当时他已经因为劫法场成了朝廷要犯,四处都有海捕公文。所以在发现老娘被老虎吃掉后,便抄起了武器与老虎拼命。水浒传原文:
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
这里提到的朴(pō )刀,实际上就是长柄刀,长度比关刀略短,但更为简单实用。而腰刀则是典型的短柄到,清宫剧中的宫廷侍卫佩戴便是此类。有了这两样武器,加上李逵的蛮力和为母报仇的疯狂,老虎自然难以招架。
而且在《水浒传》中还提到,李逵虽然是杀了四虎,但其中有两只是尚未成年的幼虎,被其暴起打杀,而后“虎妈虎爸”才先后出场,所谓杀四虎,并不是一口气独战四只有准备的成年猛虎,难度相对要小不少。
再来看解珍、解宝杀虎。这二人原本就是猎户,受了官府征召,深入山林去杀虎。在林中设下伏弩药箭等待老虎上钩。后来果然逮到老虎,最终老虎中箭逃跑,一时不慎滚下山崖摔死了。所以解珍解宝杀老虎,并非是依靠自身武力,而是靠陷阱和药箭才得以成功。这比李逵杀四虎的难度要低上很多。
再来看武松打虎,虽然当时他身边有一根哨棒(见注释2),但在与老虎交锋的第一时间,便被打成两段,《水浒传》原文: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随着哨棒的折断,武松便开始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其难度要远远高于解珍解宝,以及手持利器的李逵。所以但从打虎方式上来看,武松打虎毫无疑问难度系数最高。
打虎目的不同《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虽然不少有滥杀的嫌疑,但大多还是师出有名的,就连杀老虎也不例外。
拿李逵杀四虎为例,其原因是为了给亲娘报仇。但李逵先是杀了两只幼虎和母虎,而后又将前来报仇的雄虎杀掉,虽然报了仇,但不可否认,李逵母亲之所以会死,是因为李逵擅自丢下老娘去寻水,忽视了野外风险的缘故。这就是自己有错在先,暴起杀虎一方面是为母报仇,另一方面也有对自己疏忽大意,导致老娘遇害的悔恨情绪发泄。打虎目的并不那么纯粹。
再来看解珍解宝杀虎,本身就是登州猎户,受命于官府征召,深入山林不惜用陷阱和药箭来杀老虎。手段不光明,目的也不纯粹,虽然杀了老虎,但也没啥号称道的地方。
从这两个例子,反观武松打虎,目的就要纯粹的多。完全是一场不期而遇的血拼。既不冲动,也不物质,犹如高手过招般,相约一个地方,使出浑身解数,打到对方毫无还手之力为止。
小说铺垫不同归根结底,《水浒传》还是一部小说,一个情节是否令人印象深刻,最关键的还是作者在描写叙述上,究竟下了多少功夫。
来看李逵杀四虎的故事,在第四十三回中大致占了四分之一篇幅,而且在这一回中,因为插入了真假李逵的戏码,导致李逵杀四虎的故事反倒成了配角,弄得不咸不淡。
而解珍解宝杀虎的故事则更为“凄惨”,作者仅仅是用事后总结的口吻,几句话带过了杀虎过程,主要笔墨用在了争端和越狱上,杀虎成了实打实的“配角”。
再来看武松打虎,作者的描写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先是用“三碗不过岗”的噱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后又让武松痛饮美酒,增加能否过岗的悬念,而后在悬念汇集达到高峰时,让老虎出场,颇有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让人不禁拍手称快。
正是以上三点,让武松打虎的故事脱颖而出,被后世千千万万的人所传颂。
注释1:金圣叹曾在书中写道:“余尝集才子书者六。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因此按照金圣叹的排序,将《水浒传》列为第五才子书,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其进行的删改,全书故事到第七十回便完结了,此后的“受招安征方腊”皆被删去。
注释2:哨(shào)棒,顾名思义,是一根可以吹哨的棍子,棍子一头是空的,吹出的声音类似虎啸,可以吓走野狼。所以哨棒成为常用的防狼武器。古代自然环境比较好,长途旅行遇到狼是家常便饭,所以古人出门常备哨棒,同时也可以充当行山杖。
参考资料: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