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和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皇帝中最没有识人之能的。两人的区别在于,朱允炆能够选择的余地更大,选错人纯属个人眼光问题,朱由检则是无可奈何,能用的人本就不多,又都伪装得那么好,不到最后一刻,无法分辩忠奸。
昨天的图文中提到的魏藻德,就是朱由检用错的一位奸臣。他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内阁首辅,无耻到了可笑的地步,结局又悲催得大快人心。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此人。
明思宗朱由检
擅度人心,高中状元魏藻德字师令(一作恩令),号清躬,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自幼聪慧,读书时是学霸级的人物,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和别的明朝小书生一样,埋头读书,一路科考,在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顺利通过了会试,进入科考之路的终级一考:殿试。
殿试是在大殿中由皇帝亲自提问,考生现场作答,根据这次的成绩分出三甲,一甲叫进士及第,共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由皇帝选定,极其荣耀,本次的状元就是魏藻德。
魏藻德能成为状元,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多有才华,而是他擅于猜度人心。会试过了之后,新鲜出炉的贡生们定然都会猜测皇帝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好在心里做个准备。
这也是正常的,就像现在的考前押题。魏藻德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但考虑到了朱由检会出什么样的问题,还用心琢磨朱由检想要听到什么样的答案。他分析了朱由检的行为模式,按照朱由检的思路去思考,定下了腹稿。
当时的大明已是风雨飘摇,内有剿灭不了的起义军,外有虎视眈眈的满清。朱由检焦头烂额,正需要有能力的人帮他整顿江山,提出的问题是“今日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
魏藻德是怎么答的呢?《明史》上的记载是:藻德即以“知耻”对,又自叙十一年守通州功。帝善之,擢置第一,授修撰。
朱由检想要的是具体的解决办法,“知耻”是个什么鬼?说白了就是在表忠心,压根没什么实际作用。
电视剧中的朱由检
可朱由检最痛恨的就是在之前的战争中投了李自成或满清的那些人,魏藻德的“知耻”之论,正好搔到了他的痒处。
“十一年守通州功”,指的是崇祯十一年清军分两路南下,京师戒严,军民同心抗敌。可主要的战场根本就不在通州,守城之功有夸张的成分。而且朱由检又没问,魏藻德主动说了,等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得分项目。
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强,弄得朱由检以为这真是位奇才,点中他为状元。这一年魏藻德35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这简直可以成为职场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朱由检的关照下,魏藻德的仕途顺风顺水,升迁极快,曾任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升为内阁首辅。
大家注意到时间了吗?魏藻德是1640年才中的状元,也就是说,仅仅用了4年,他就爬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实现了古代读书人的最高梦想,创下了科举抡才制度中用时最短的纪录。
能达成这一点,除了自身的钻营和朱由检的格外赏识之外,还因为时势。前两位首辅实在不堪,让他捡了便宜,或者说捡了祸患。
周延儒作品
大明倒数第三位首辅周延儒,在科举上比魏藻德还厉害,魏藻德只是状元,他不但是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还是会元,即会试第一名,而且当时只有20岁,是真正的少年得志。
朱由检厌弃他,是因为他谎称捷报。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再次入关,来势凶猛,越京畿,入山东,进入江苏。朱由检大为恐慌,责令臣工们想办法,作为首辅的周延儒不得不自请去前线御敌。
朱由检大喜,对他各种夸赞封赏,还拿出许多钱财让他犒师。可周延儒钱是拿了,事是不办,到了通州就不敢再往前,派了大量探子去侦察清军动向,得知清军只打算抢劫一番就回去,不会来攻京师,立刻放心了,每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
奇葩的是,他几乎每天都给朱由检发捷报,捷报上战况激烈,今天杀敌几百,明天杀敌几千,朱由检喜不自胜,屡赐玺书褒扬。十六年三月,清军抢够了,满载而归,周延儒班师回朝,再次得到了朱由检的丰厚赏赐。
没过多久,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揭出真相,政敌们趁机攻击,朱由检也深感受到愚弄,大怒,勒令周延儒自缢。
周延儒下台后,接替他的是陈演,大明倒数第二位内阁首辅。比起周延儒的过失,这位更是误国奸臣。
《明史》上的记载是:“演庸才寡学,工结纳”。才能平庸,结党营私。而且还是位巨贪,以收受贿赂而闻名。
李自成攻入山西时,朱由检本欲调宁远的吴三桂撤守山海关,抵抗李自成。可陈演坚决反对,毕竟是首辅,他的意见也很重要,朱由检被他说得犹豫起来,没能及时调吴三桂入关,等大同、宣城失陷时再调吴三桂,战机已失,铸成大错。
事后论罪,朱由检后悔万分,骂陈演死有余辜。但说是这么说,只是罢免了他的官职,并没有诛杀。陈演本来想逃离京城,但家资太多,不方便携带,也觉得不至于亡国,没走。
次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大肆敛财,陈演被李自成的得力干将刘宗敏囚禁,主动交出四万两白银“助饷”,得以活命。但也仅仅活了四天,因为四天后李自成准备去打吴三桂,担心明朝旧臣作乱,决定杀一批震慑余众,陈演很倒霉的被选中了。
电视剧中的李自成
陈演被罢官,上位的就是魏藻德,这算是临危受命。可他没有担当的能力。
朱由检的用人之道有时候让人挺不解,魏藻德和陈演是一党,周延儒正是在他们联合之下倒台的。既然罢免了陈演,为什么还让魏藻德上位?是想让陈演继续影响朝政吗?大明没人了吗?
此时的大明,也许真没可用之人了。
魏藻德当了一个多月的首辅,没给朱由检提出一条有效建议。朱由检万万没想到自己选中的竟是这等货色,在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时对他推心置腹地说:“今事已急,卿可决之。”
意思是现在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时了,你要是有什么好的办法就赶紧说出来,我全都照办。
另一个版本的崇祯皇帝
往日口若悬河,特别会说话的魏藻德咬紧牙关,一个字也不说。朱由检简直气疯了,一把推翻了龙椅,匍匐于地,史料上的记载是“推御坐仆地”,有没有痛哭不知道,可能会有吧。
换谁在朱由检的位置都得哭。三天之后,京城沦陷,朱由检自缢,写在外袍上的遗书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可能很多人觉得“诸臣误朕”这种说法不太公允,误他的可不只是诸臣,还有他自己。但联想到大明王朝最后三位首辅是这种样子的,也就很能体谅他的心情了。
明朝的君臣关系,大局面上是争斗不休。但私下里的相处,其实没那么僵硬死板,《明实录》里记载了很多君臣对话,有些简直像拉家常,颇具人情味。
所以,大势已去时,魏藻德无法提出救国的办法或许是正常的,哪怕朱元璋在那一刻重生,也无力回天了。但他什么都不说就不正常了,朱由检对他这么好,他连半句安慰都没有,坐视朱由检崩溃失态。
这太过冷血。如果他稍有良心,此时至少可以建议朱由检逃离皇宫,或者安排皇子们逃走。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但提都不提就是另一回事了。
魏藻德是吓傻了吗?才不是呢,他早已深思熟虑过了。这会儿他才39岁,处于政治家的黄金年龄,大有可为。
李自成和刘宗敏进京
在他想来,明朝是没救了,但无论打进京的是谁,肯定都需要一批治国之臣,他作为旧朝的内阁首辅,只有表现出归顺之意,新朝就得把他供起来。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理旧朝的皇帝?理得越少,归到旧朝时越清白。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大顺政权不按牌理出牌,行事出乎意料。
魏藻德率领有心投降的文武官员恭迎李自成,并恭恭敬敬的请李自成登基。但李自成既不在乎他的归顺,也不在乎他的满腹经伦,只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的皇帝都死了,为什么你不以身相殉?
他谄媚至极的回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意思是我正准备为新朝效力,哪里能死?
电视剧中的李自成和刘宗敏
但李自成虽然结束了大明,却发自内心的鄙视这些大明叛臣,并不接纳他们,交给刘宗敏按例处理。
什么例?交钱。不交?打!交不够?打死为止!
魏藻德如同当头遭了一棒,只好上交数万两白银,并一再表明这是家里所有的财产了。可刘宗敏不信,堂堂内阁首辅,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钱?肯定是没打够!打,继续打!打了五天五夜,把脑袋打裂了,死于狱中,他的儿子也随即被杀。
陈演交了四万两白银,差点逃过一劫。魏藻德交了几万两还遭此命运,唯一的差别就是一个是前首辅,一个是现首辅。如果当初没这么努力的往上爬,交个几万两足以保命。
受到百般折磨时,魏藻德后悔了,连说应该为皇帝尽忠。但后悔没有任何作用。
崇祯自缢,大明灭亡
总之,魏藻德有状元之才,可他饱读诗书却不解忠义。圣贤书只是他的工具,引不起思想上的共鸣。大明王朝、崇祯皇帝、天下百姓,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他就是想做官而已,做哪朝的官不重要。
明末这样的官员还有很多。
崇祯的确信错了他们,但画虎画皮难画骨,一个人的品德才学,不是那么容易看出来的。谁敢说自己从来没看错人?反正我是不敢。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PS:各位亲,如果对崇祯皇帝或李自成、刘宗敏、魏藻德感兴趣,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搜索。
祝安,在这样的特殊时刻,请保持良好心态,照顾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