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周夏林 通讯员 姚波
冬去春来,河水渐暖,又到了吃螺蛳的好时候。这个时节的螺蛳个头大,螺肉粒粒饱满,爱吃的汪曾祺也曾写道:“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
在绍兴越城孙端街道,有一个“螺蛳村”,村里有一群“耙螺蛳”的高手,据说耙螺蛳的手艺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1】
螺蛳对于绍兴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家常菜。水网纵横的越城孙端街道村头村是远近闻名的“螺蛳村”,交通便捷,也是附近螺蛳交易的中转站,这里每天外销近20吨螺蛳,村里有不少耙螺蛳的好手。
村头村位于绍兴越城孙端街道东南,由村东、村西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村里有捕捞许可证的农户有十七八个。
村头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三水绕村,鱼虾蟹螺,河里有数不尽的宝藏。靠水吃水,早年很多村民都靠耙螺蛳养家糊口。韩师傅今年58岁,清明前后正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日子,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藏和吐纳,明前螺还未有籽,这时候的螺肉最为肥美,往往都能卖个好价钱。
韩师傅的回忆里,小时候去河里摸过螺蛳,那是儿时打发时间的游戏,只觉得有趣。
长到17岁,到了讨生活的年纪,跟着哥哥去干的第一份工便是耙螺蛳。早上五点天没亮就要起床,一天都待在船上,午饭也是船上草草解决,一直要耙到傍晚五六点,回到家里已经累得直不起腰。
韩师傅勤快,能吃苦,跟着哥哥干了几个月就能独自出船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耙500斤。
那时候耙螺蛳是个好行当,耙来的螺蛳批发卖7分钱一斤,当时的猪肉一角八分一斤,韩师傅靠耙螺蛳,一个月能挣三五十元,比工厂里的工人工资都要高。
这一耙就是41年,韩师傅靠耙螺蛳养活了一个家,现在一对儿女都已成人,女儿在杭州安了家。韩师傅也不必像以前那般辛苦,螺蛳一年四季都能耙,螺蛳撒籽的时候不能耙,清明时候忙一些,夏天太阳毒,就少耙几次,冬天螺蛳本就不多,太冷就不出去了。
像清明前后这段时间螺蛳俏,村里也会有人去摸螺蛳,现在摸一天螺蛳赚上200元左右,比打零工挣的多。“他们不能耙,耙螺蛳要有证的,所以他们都是摸螺蛳。”韩师傅说。
2】
吃过那么多螺蛳,那你见过螺蛳是怎么捕捞的吗?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小时候可能有河边摸螺蛳的经历,而专业的捕捞螺蛳是要靠“耙”的。
耙螺蛳,又称扒螺蛳,指用工具捕捞螺蛳。
《村头村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据传南宋时,皇室后裔相继逃难到绍兴,其中一支定居在了村头村。穷困潦倒的皇室后裔没有谋生技能,经常饿肚子,后来发现河里到处是螺蛳。螺蛳这种生物既不会游也不会逃,伸手一摸就能捉住,赵家男女便都去摸螺蛳充饥。不吃不知道,一吃方知螺蛳的味道如此鲜美,于是赵家人还会把剩余的螺蛳用于换钱或交换食物,螺蛳作为一道美味佳肴逐渐在周边村子传播开来,螺蛳村的美名也就这样流传下来。
现在村里耙螺蛳年纪最大的师傅已经86岁,名叫赵五三,他家里三代都是靠耙螺蛳为生,这是祖传的手艺。
韩师傅特意开了他的小船,亲自在村头的河里“露了一手”。
把船开到河沿停稳后,韩师傅站上船头,拿出了两件耙螺蛳的工具,一个是看着像“簸箕”的竹制器皿,一头连着长柄;另一件是一根长竹竿,头上绑了一块竹片,便是“螺蛳耙”了。韩师傅找准位置,放下“簸箕”,用那根长竹竿一下又一下把河底的螺蛳耙进“簸箕”里,和扫地的动作别无两样。
别看动作简单,要从水中把螺蛳耙到“簸箕”里,是一门技术活,韩师傅脚下是船,脚底要稳,手上的力道也要大,才能把簸箕从水里提起来。哪里螺蛳多,有经验的老手一看就知道,即使到了70多岁,耙起螺蛳来也不输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耙了几下之后,韩师傅用力将装了不少螺蛳的“簸箕”拉上来,挑出水草石头等杂物,倒进船里。随后韩师傅拿出一个铁制螺蛳筛,螺蛳筛底部是规则的铁丝网,小一些的螺蛳就会从缝隙中掉下去。小的一般拿去养殖场喂鸡鸭,剩下的螺蛳个头都大,手工挑拣之后拿去市场卖,现在螺蛳批发价格大约要每斤1元。那些沾了青苔的螺蛳清洗起来也很简单,装进编织袋里泡在河沿边,用脚轻轻踩几下,螺蛳之间相互摩擦,附在壳上的青苔就蹭干净了。
韩师傅说,螺蛳也有品相,那些泛着青色亮光的青壳螺蛳就比黑壳的好,青壳螺蛳壳薄肉肥,肉质也比较细嫩。菜市场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新鲜的青壳螺蛳哟……”一天可以揽到不少顾客。
3】
以前耙螺蛳的船都是乌篷船,靠手摇橹,现在螺蛳船样子没怎么变,只是手摇橹换成了发动机。韩师傅耙了四十来年螺蛳,手上的工具还是“老两样”,竹制的“簸箕”和“螺蛳耙”。倒是剪“螺蛳屁股”的工具更新换代了,从以前菜刀剁、剪刀剪,到现在有专门剪螺蛳的老虎钳。
韩师傅印象里也出现过捕捞螺蛳的机器,但是机器对河底环境破坏太大,终究比不上人工“手耙”。
十多年前,村头村的河水水质不好,耙上来的螺蛳个头小,大多都是送到养殖场。韩师傅和村里的其他耙螺人便常去上虞、余姚耙螺蛳,那边河里的螺蛳好,个头大,青壳螺蛳也多。耙来的螺蛳会卖到绍兴、杭州、宁波等地去。
自从2013年五水共治以后,村里的河水越来越清,环境越来越好,耙上来的螺蛳个头也越来越大,青壳螺蛳也多了起来。韩师傅们纷纷回到村子里,在村里河域耙螺蛳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耙螺蛳靠的是技术和经验,千百年来,许多耙螺人靠耙螺蛳为生,如今干耙螺蛳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58岁的韩师傅是村里耙螺人中最年轻的。年轻人都去哪儿了?韩师傅笑笑,“耙螺蛳太辛苦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也不愿意让子女吃这份苦。”
4】
“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螺蛳的吃法很多,新鲜的螺蛳在清水里泡上一晚,待泥沙吐净,剪去尾部。热锅热油,配上切好的葱姜蒜辣椒爆香,再下螺蛳爆炒,添少许盐和料酒,这便是最常见的酱爆螺蛳。还可以做上汤螺蛳、螺蛳蒸螃蟹等;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如螺肉蒸蛋、螺肉豆腐羹。螺蛳还可做下酒菜,绍兴话叫“过酒胚”,民间有种说法叫“笃尾巴螺蛳过酒,神仙见了勿肯走”,光是想想就让人食指大动了。
韩师傅倒是很怀念以前的吃法,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不像现在物资丰富,平常人家里没多少调料。河里摸来的螺蛳用菜刀切去螺蛳屁股,放进锅里清蒸,出锅时撒点盐就可以吃了。少了调料的干扰,单是螺肉入口时的鲜美,算得上是人间至味。
村头村的“耙螺蛳”是绍兴越城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孙端街道支持下,去年5月份,“螺蛳村”做起了“螺蛳宴”。在村头村东岸,能看到一块螺蛳博物馆的招牌,往里走就能看到一个4米多高的竹编“螺蛳壳”立在一栋老房子前。据韩师傅介绍,这栋是村里的老房子了,里面全是木结构的,看起来非常有年代感,这是“螺蛳村”打造的“螺蛳宴”。未来村里计划做螺蛳相关的农家乐,打响螺蛳美食招牌,以舌尖美味激活非遗文化。村里还规划建一个“耙螺蛳”技艺展陈馆,展示耙螺蛳的工具和过程,让人们在这里既能吃到美味的螺蛳,还能亲眼看看耙螺蛳的过程,让这项古老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新闻 】
也有读者有疑惑:河里的螺蛳可以随便耙吗?
小时新闻记者了解到,螺蛳少有人工养殖,以野生捕捞为主。关于螺蛳能否随意捕捞,浙江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是这样答复的:如果这个螺蛳捕捞的行为涉及到浙江八大流域禁渔区内包括干流及部分支流,那任何作业方式(除游乐性垂钓外)都是不被允许的。
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关于实行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等八大流域禁渔期制度的通告》已于3月1日起施行。
根据规定,八大水系禁渔流域涉及8大干流和64条支流,共计1030余公里。
八大水系中,苕溪和京杭大运河干流实施全年禁渔,其他水系禁渔时间统一为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
在捕捞方式上,八大水系主要实施禁止除娱乐性游钓以外其他所有作业方式,也就是说,是除了钓鱼竿以外的其他所有作业方式。
如果你在内陆水域非法捕捞水产品500公斤以上或者价值5000元以上;在禁渔区内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禁用的方法捕捞等情况,都将被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